阅读记录

《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第131章

上一次苏轼瞒着自家爹,偷偷追随太子一路追随到云州,狠狠挨了一顿父亲的打,直到现在他的屁股还隐隐作痛着。有了这个前车之鉴,苏轼学了乖,下定决心后,乖乖地跑到苏洵面前,和他说了一声。

“不行。”

苏洵冷酷无情地拒绝了。

“为什么?”苏轼立刻表示不满:“可我想去,这比在朝中当官好玩多了!自由多了!”

“难道你入仕就是为了好玩的?”苏洵先怼了一句:“而且云州乃是三国边界,辽军夏军随时挥师南下。你说的好玩、自由,难道是被兵临城下之时,才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好玩?自由?”

苏轼不说话了。

但是做父亲的怎会不了解自己儿子?苏洵一看到苏轼的大眼睛骨碌碌转,就知道这小子心里打的是什么主意。估计又故态复萌了,想着先斩后奏呢。

到时候,朝廷的调令一下,自己这个做父亲的也奈何不了他。

苏洵冷笑了一声:“你趁早打消了这个念头。若是执意要去,你爹我也去报名。朝廷不会容许父子同官。”

苏轼愣愣地张开嘴:怎么还有这招?

他突然又想到另一种可能性:“万一,万一朝廷没录用我,反录了阿爹你怎么办?”

“那便听从朝廷的安排,收拾收拾行囊去云州吧。”苏洵凉凉道。

这怎么行!

刚才说一百遍都过耳不入的话,什么云州苦寒,什么辽军南下……一股脑全涌到了苏轼的嘴边。他张口正欲劝说,忽然晃过神来,劝了岂不是打了自己的脸?

苏轼尴尬地挠了挠脸,他不知该怎么阻止苏洵,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突破阻挠。就在这时,一道轻揉拉扯的力道从身侧传来。原来是阿姊苏轸在扯他的袖子。

姐弟俩对视上的瞬间,苏轸对苏轼轻轻摇了摇头,做了个口型:“让我来。”

自家阿姊肯定是站在自己这边儿的。苏轼十分痛快地让出位置来。他的心中十分好奇,阿姊准备了什么话术,让他有信心说服寸步不让、冷酷无情的阿爹呢?

苏轸盈盈地开口,第一句话就是石破天惊:“以女儿之浅见,云州虽然现在是宋辽边界,战线最前锋,但很快就不是了。”

苏轼和苏洵先是一愣,再细细一想她话中的意思,都沉默了:还真是!云州收复得那么轻松,朝廷肯定会一鼓作气

地往下打。周边的朔州、应州、武州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

到了那时,云州就不是战线最前,危险系数大大降低。

苏洵阻止苏轼的最大前提就是云州危险,没了它,其他的都是毛茸茸的小问题:“若说云州苦寒,可阿弟他亲自前去,活蹦乱跳了一圈,也未见得有什么不适。”

还能结结实实挨一顿打呢!

若他真生病了,阿爹怎舍得下手?

“其实,我还是吃了点小苦头的。”苏轼插嘴道:“不过幸好云州的蜂窝煤用不完,我感觉比汴京的冬天还暖和。”

“难怪,那就再好不过了。”

姐弟俩一唱一和,苏洵的脸色渐渐铁青。可他们苏家家风如此,谁辩论赢了,谁才有资格说话。苏洵清晰地知道,自己不慎被女儿抓住了马脚,彻底落入下风。

他头疼地摆了摆手:“勿要让人觉得你是借了太子殿下的东风。”

苏轼欢呼一声:这就是同意的意思:“阿爹您放心吧,就考试这一件事上,我苏子瞻从小到大还没怕过谁!”

他欢天喜地走出了书房,一路上连声对苏轸道谢:“还得是阿姊你呀,连阿爹都能说服。嘿嘿我终于可以再去云州啦!”

苏轸眉眼弯弯:“恭喜阿弟得偿所愿,考试可要好生加油。”

“不过,云州……有那么好看吗?让你回了汴京还念念不忘?”

“当然了。”苏轼即答道。不过他猛地意识,到苏轸的这个问题,并非真的在意云州的风土人情:“待我考试通过后,一在云州站稳脚跟,就立刻写信回京把阿姊你接来。到时候,你一定要亲自看看!”

——

相似的对话,还发生在濮王府。

濮王看着行礼的赵宗实,一脸严肃:“十三郎,你果真要去么?”

赵宗实维持弯腰的姿势,中气十足:“是,儿子心意已决。”

王妃则一脸纠结之色:“可是十三郎,你身为宗室子,身上本来就有官衔啊。”

“太子殿下业已说了,凡是相符合的品级以内,有官无职之人皆可报名参加考试。并未说宗室子就不能去。”

这相当于钻了规则的空子。但是赵宗实钻的角度又十分刁钻。好比家里有荫蔽做官的名额你不进,非要说自己要科举入仕,硬着头皮考一样,不是一般人的脑回路。

“我不是那个意思。”王妃提高了声音。她正是在为赵宗实的脑回路着急

:“你是你阿爹的孩子,又和太子殿下做过同窗,未来谁也不会短了你什么。何苦去云州喝西北风呢?

可是五年前,他还是个在资善堂中无名无分地借读,官家不问,亲生父母只当他**,影子似的人物。

赵宗实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他在资善堂的藏书阁中借阅,不慎冲撞了太子殿下。他一眼就猜出太子殿下的身份,唯恐自己这假皇子被他怪罪,正惶然不可终日。

但太子殿下明明也猜出他的身份了,还是什么都没说,笑着问他叫什么名字。后来,不仅求了官家让他名正言顺成为太子伴读,还亲自送他回到濮王府。

就是从那一天开始,赵宗实在这偌大的王府之中才有了名姓。

濮王赵允让看着儿子坚毅的半边脸,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虚虚地拦了一拦王妃:“那宗实,你且先回答你阿爹,你先在资善堂、后在国子监中读书,唯一算得上和朝廷打交道的事,就是给禁军读《求知报》。

“你如何保证你去了云州,是报答太子殿下的恩情,而不是去给他添乱呢?

赵宗实面色一苦。这也是他最担心的地方。

“所以我才来求您二位,先允了我参加考试一事。若是成绩不佳,那就说明是太子殿下认为我不合格。我亦无怨无悔。

“若是太子殿下觉得我有用处,便是佐贰官、监当官,我亦会赴任。

“不错。濮王紧绷的脸色稍稍松开:“爹原以为宗实你苦苦求来,是让你爹找关系,替你走捷径。你做得很对,踏踏实实的,方才是报恩的态度。

“阿爹允了,你就尽情去做吧。他拍了拍赵宗实的肩膀。

濮王担任了五年的宗正一职,于宗室中炙手可热。但他心知肚明,这是官家对自己借了他儿子的补偿。到了下一代,未必还有今日之富贵。

可赵宗实,这个自小被濮王舍出去的儿子,却让他看到了延续门庭的希望。宗室子当然可以混吃等死一辈子,但唯有有德有能、兴实事者,譬如八王爷,才能保家中子弟的富贵。

“好好准备考试吧,宗实。他真心实意地祝愿起来。

——

“咦?怎么还有赵宗实?

扶苏在筛选报名考试的名单时,看到这位的名字也十分惊讶。仔细翻了翻,赵宗实的意向岗位那一栏竟然全打了勾。

也就是说,他但凡随便选上哪个,都得被调任去云州

。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一个小官。

扶苏初初想来十分惊讶,但结合上次在禁军大营偶遇时,他对自己的态度,也就不觉得太过奇怪了。

“这样也好,看看他考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岗位适合。

新上任的云州HR如此说道。

若要让外人听见了,恐怕要指责扶苏有任人唯亲之嫌。但没办法,这次报名的人选里,竟然有一小半的人都是他认识的——现实和历史的双重意义上。

王安石、范纯仁、苏轼、范纯仁、赵宗实、曾巩、吕公著……

总不能为了避嫌,把这些未来时名臣全都刷掉吧?

扶苏继续凝神看了下去:曾巩、李观澜、吕公著……呃,张尧佐?

他看到“张尧佐三个字时,忍不住笑出了声。咳咳,扶苏保证不是因为私人恩怨。只因在不是宰相就是名臣里,突然蹦出来这个名字,委实太幽默了一点。

定睛一看,他的意向岗位里,唯有“云州州长一项,摆明了冲着正三品的官位来的。

这几年,张贵人连同她那一系的外戚都很不得圣心,几乎边缘化了。张尧佐实在没办法,才把主意打在了云州选官上。

不过,扶苏觉得,以张尧佐的能力想要摆平云州?说勉强都是抬举他了。不过自己都内举不避亲了,那也外举不避仇一下,一切用考试结果说话吧。

考试的地点在集英殿,第一出题人当仁不让地是扶苏。其他的问题则由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填补。主持考试的是官家,扶苏想了想,和他一起凑热闹去了。

他第二次站在了集英殿上,只不过这次是以考官的身份。扶苏站在高高的陛阶向下面望去,颇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

“还真是什么都看得到啊。

“不然呢?官家的声音含着笑意:“肃儿以为你科举殿试那一日,朕为何一眼就能发现你,走到你跟前?

那个时候,肃儿还是小小的一团,混在成人身姿的人群中。比现在还要明显得多。不需要官家细看,漫不经心地扫一眼就能发现端倪。

扶苏:“……

突然被揭了老底,他不服气地还嘴道:“能一直瞒,瞒到阿爹你殿试才知道,明明是我的本事好吗?

“好的,好的。

他们谈笑轻松,下面的人却心焦不已。只听过科举考试选官,没听过当官后还要考试的。

尤其是不少人以为选官的条件苛刻,肯定没多少人乐意报名。

到了集英殿左顾右盼,发现周围的竞争对手一个赛一个的强劲。范纯仁、曾巩、苏轼……尤其是苏轼,笑得那么轻松肆意,一看就成竹在握。是不是太子殿下偷偷给他透题了?

可恶,要糟!

莫名又被瞪了的苏轼:“?

他找了一圈没发现目光来自于谁,搓了搓胳膊上的鸡皮疙瘩。最近这是怎么了?笑一下都能被瞪,心态可真脆弱啊。

但是等卷子一下来,他就笑不出来了。准确来说,是所有人都笑不出来了。

怎么全这是种题啊!?

他们为了考试准备了很多内容,有《论语》《礼记》,因为到了云州后必然要大兴教化,使民心重归于华夏。

还看了许多遍《宋刑统》和《天圣令》,因为听说云州民风不同于中原,格外彪悍。所以要用刑狱为威慑,使治安归于平顺。

但无论是《论语》,还是《天圣令》都没有告诉他们这题该怎么答啊?

“假如你是云州某县县令,一日,衙役抓获一起私自略卖蜂窝煤案。有人走私云州出产的蜂窝煤到邻近的武州。作案者为一家五口,最小的孩子还在襁褓之中,请问你作为县令,该如何处置犯人?并说明理由。

“假如你是云州通判,你得到了上司也就是云州知州勾结辽国,传递秘密的证据。告发人是知州新纳的小妾。她希望你告发上司知州,并放她自由。请问你该如何处理?并说明理由。

“假如你是云州某地转运使,你在云州转运钱粮回京期间,前线突然和辽国开战。当地的县令和你是同年,写信请求你分一半钱粮给他,用于抵抗外敌。你派去的斥候打听,战线已经沦陷过半岌岌可危,你选择运还是不运?并说明理由。

“假如你是云州知县……县中一女子和武州某男子跨国婚姻……请问你……

苏轼看得两眼发直。

他很想质问出题人,我今年十二岁,自己都还没定亲呢,为什么要考虑别人的跨国婚姻?还有你,赵小郎!你一个八岁的小孩子,为什么还会惦记结婚这件事啊!太怪了吧!

他抓耳挠腮,答题答得无比痛苦。

就连脑子活泛想法多的苏轼都这样,其他人就更加不用提了。

让考生们最为难的是,他们根本不知道出题人是什么样的心思。就拿那道走私的题来

说,官家和殿下是希望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