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第133章

“当然,还有第三种。”扶苏说:“便是另觅得良种,效仿棉花、土豆之故事。”

妙悟闻言,立刻高高地举起手来:“我选的就是这个。”

苏轸恍然大悟:难怪,她第一次和公主殿下见面的时候,她就在自己的寝居读《齐民要术》,那时候,苏轸只被她所说的“不嫁人”吓了一跳,而没有深究其行为。

原来这背后,还和太子殿下有关。

扶苏看了妙悟一眼:“阿姊那是按图索骥,但也无异**捞针。至于**,外行人容易伤着自己,若我建议的话,你就选第二个为宜。”

苏轸轻轻地点头,又问:“太子殿下想要的,是怎样一种机器呢?”

珍妮机。

扶苏在心中说道。

历史上,从棉花发现到投入使用以后,称得上技术性**的只有元朝的黄道婆改良织机。再然后,就是飞梭和珍妮机了。后者直接缔造了半个英国的工业**,使之国运辉煌了百年不止。

扶苏不打算演了,他直说,他也想要。而且是棉花从出现开始,就一直在思考这件事。

现在,棉服上市,为了让底层的百姓能够买到,仍需要官府出手,颁布官方指导价。珍妮机发现以后,怕是连指导价都不用了,大宋人人都能穿吧?

但珍妮机,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扶苏苦恼地点着脑袋:“……其实,我也只是在梦中见过一次。”

妙悟和苏轸却同时恍然大悟。

苏轸曾听说土豆的发现乃是“得天所授”,是太子殿下受天地所钟之证明。但她一直对这传言半信半疑。直到来了汴京后,因为好奇,问了亲历的当事人苏轼和关系者妙悟。

二人都信誓旦旦告诉他:“是真的!”

苏轼甚至拍着胸脯:“是我亲眼见到的,绝不可能有假。”

苏轸便信了。

这时她听见“梦中见到”四字,更确认了传言的真实性,于是立刻屏息凝神、细细听来,不肯错过一个字。

“在那梦里,纺棉线用的纺车不知为何,非是直立着,而是侧翻的。”扶苏用小手虚空比划着:“但那纺车不知为何,仍能继续转动,而且上面装着方向不甚相同的数个纺锤。于是,一个纺车就能纺出八根线来。”

“……啊?”妙悟瞪直了双眼:“纺车是道者的,怎么还能继续转动呢?”

扶苏无奈

:“这我就不知道了。

得问一脚踹翻妻子纺车的那个男人。他是什么力道什么角度。不过,这大概确实是个万中无一的巧合。不然,明明有千万台纺车,珍妮机为什么只在珍妮家发生?

苏轸轻拍了拍妙悟的手臂,当作安抚。她听得眼中神采熠熠,向往不已:“太子殿下,我记住了,我会去试试的。

她低声想象道:“倘若一座纺车能同时纺八根线……

那就是效率提高了八倍不止。对纺织业会带来什么样的变革,苏轸都有点儿不敢想象。也难怪太子殿下会说,任意办成一件功劳,就能换她婚事自由了。

“好,你尽管去试试。缺什么东西就拜托妙悟帮忙,或者直接告诉我。扶苏忽然正色地看着她:“还有,我再说一遍,倘若此物真有现世的一天,功劳是功劳,到底要折算成什么兑现,需要靠你自己想清楚。

是想换一门更显赫的婚事?还是干脆不结亲一个人单过?扶苏出于未来,是一定要阻拦苏轸和程家的婚事。没办法帮她做之后的决定。

不结婚,或许能自由自在一辈子,但也要承受起相当多的非议。这非议有的人受得了,有的人受不了。但那都是她自己的选择。

苏轸沉默了一下,忽然抿嘴一笑。

“太子殿下,您还真是奇怪。能让我这样的人有选择,明明是仁慈的恩赐,为何您反而三令五申地强调,仿佛自己是个坏人呢?

妙悟微微张口。

似乎没想到友人这样胆大。

扶苏却被她问住,一时语塞了。

对呀,为什么呢。

“那就好。过了一会儿,他说:“你觉得自己是有选择就好。

苏轸从宫中回到府上,看着“苏府的匾额心中竟生出恍如隔世之感。这个家里,她的另外两个亲人都不知道她刚才和太子殿下说什么。

好古怪,好蹊跷。太子殿下竟没问她一句父亲和弟弟的看法。只让她自己决定。

他当时张口又止,明明是想问来着。

难道连太子殿下也觉得,“未嫁从父几个字不对吗?明明是四岁就通读了圣贤书,一举连中了三元来着。

那……自己,又要不要说呢?

苏轸吸了一口气,恰巧碰到从家中书房钻出门透气的弟弟苏轼。后者在檐下伸了个懒腰,一抻直就看到眼前大变活人,竟是自家阿姊:“阿姊,你这身衣装,是进宫去了吗

苏轸点头:“你何时出发,去云州县呢?

“看王大人的意思吧。苏轼说:“他是上官我总不能比他先走,显得我多勤劳似的。

“不过,以后他就是知州,我作为通判负责找他的茬。可不能像以前那样言听计从了,得拿出态度来。苏轼得意地哼哼了两声。

苏轸:“……

以她对自家阿弟个性的了解,从前在《求知报》编辑部的时候,他也绝对不是个对上官言听计从的角色。

对素未谋面的王安石,苏轸忽然多了几分同情之心:从前往后都辛苦你了,王大人。

她突然好奇:“话说,你这样胡闹,阿爹他莫非从不教训你么?

苏轼昂起头:“教训了也没用呀。阿爹和我谁不是第一次当官呐。

苏轸:“你说得对。

苏轼看自己姐姐仿佛得了金玉良言,恍然大悟的模样。摸不着头脑地摇了摇头。他刚才说什么了么?好像也没有吧。

“上任那天,我去送送你吧。苏轸说。

“好哦。等我安顿好了,就来接你玩,阿姊你可一定要来,答应我的。

“嗯,答应你的,绝不反悔。

第二天,一架崭新的织机被运到了苏府的门前。据搬东西的内侍们说,这是他们公主殿下送给苏家小姐的礼物。苏家的仆婢们都不知如何是好,最后,还是苏轸出面,让内侍把织机搬到了自己房间里。

然后,她闭门不出一整天,纺出纱线,织成了一片布匹。又将这布匹送回眉山。

“是女儿的一点心意。

面对父亲苏洵,她是这样解释的。

苏洵也没多问,点头同意了。其实他也不想让女儿早些嫁人,那程家没到时间就早早来问嫁娶之事,岂不是疑心他们苏家人品不行?

还是让女儿再汴京好好待着吧,这一匹布,足够堵住他们的嘴了。

后来,眉山的程家收到这匹布以后,再未多说什么。只隐约听说他们很满意,逢人就说,这是五品通判苏子瞻的姐姐的作品。还没嫁入他们程家大门,就给他们织布了。

他们却不知道,苏轸自己把自己关在家中,从不同的角度,踢翻了那织机多少次。

苏家的仆妇们呢,则误会到另一头去了。只因每次小姐从宫里回来后不久,他们都能听到织机倒地的声音,各自心惊胆战不已。以为小姐对公主殿下有哪里不满。

这种事,当然是保密为好。

于是,关于苏轸和织机一事,直到她巧合般勘破个中机密那日以前,都是一个秘密。

——

云州的官员从选拔、到赴任,中间还隔了一个新年。今年的年过得有点晚,扶苏估计着,阳历至少已经二月了。因为朝廷举办宴会,给云州的官员们送别践行后,天气明显暖和了起来。

把一大半的友人送到北边后,汴京仿佛都空空荡荡的,扶苏也不免觉得有些寂寞。以前,他没事的时候,还会去《求知报》编辑部溜达溜达,欣赏一下编辑苏轼忙碌的身影,并出言嘲笑一番。

但现在,就算是供稿《十万个为什么(大宋版)》他也是派人送稿子过去。不再亲至。因为现在的编辑部,已经没什么熟人了。

王安石、苏轼两个干了四年的骨干离开后,编辑部空置了大半。幸好,他们俩各自总结了一份工作纪要,提拔上来的新人只需要萧规曹随。加上大宋的才子实在太——多了,竟然没影响此报的准时发行。

《求知报》换班底后发行的第一期,编辑部的人都紧张无比,生怕自己水准有失。但汴京的老读者们注意到编辑栏变化的只有十之一二。再一看内容,排版、文章风格都大差不差,就当做无事发生,心安理得地看下去了。

一场大变动就此平稳落地,包括官家和扶苏在内,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但是,他们马上就轻松不起来了。他必须要考虑整个冬天都的问题——春天快到了,白灾要消了,辽国眼见着缓过气了。

那云州怎么办?其余十五州又该怎么办?

今早的大朝会上,满朝文武都在为这件事争执不已。有的人说要打,君不见昔年汉武帝攻破漠北匈奴就是趁此良机?有人说要和,云州官员还没到位呢,不妨先治理一两年,把云州发展成大宋最坚固的前线,再徐徐图以后。

这话又引得前一波人反驳。

“尽是什么‘以后’、‘徐徐图之’,到底要图到何年何月才行?

“又如何?莫非你想说的是我等胆小?呵,可笑,你们急于求成,分明就是认为,若大宋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就拿辽国毫无办法只能失败,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胆小。

两方都觉得对方胆小如鼠,互相喷了个不可开交。喷到深处,又把一直作壁上观的狄青拉入战场:“狄将军,你以为我宋军实力如何,够不够支撑起

新的一仗?”

狄青:“……我听朝廷的。”

于是两方默不作声,把视线移到官家的脸上。官家也不做声,下巴轻轻一抬,示意自己下方的方向。

于是大家的目光都顺势聚焦到……过年后变成虚岁九岁,勉强称之为豆丁的扶苏身上:“太子殿下,您以为如何呢?”

扶苏被目光聚焦,默默抹了把脸:“我说,你们是不是都要太急了点。”

“啊?”

“什么意思?”

“春天到了,虽然天气暖和,但牛羊马匹过冬后都瘦削,人也吃不饱。是辽国有心缓和国力,却也最无力的时候。但他们硬要拼着国力与我大宋一战,也不是不可以。”

“所以,我们不该先等,看看他们是怎么个说法吗?”

官家深深颔首:“肃儿此言得矣。”

去岁,辽国君主来了一封信,信中光顾着他们卖惨和威胁,说自己不想效仿“郑伯克段于鄢”故事,让大宋尽快收手,好自为之。

扶苏当时就断言,辽国前岁和西夏打了一仗后极为消耗国力。是不可能再有大动作了。过了冬天他最多也只能派使臣前来求和,或者冷处理云州之失而已。

今春,就到了验证的时候。

官家和太子都这么说了,先前吵得不可开交的两边也不敢说什么。朝廷上下一心,齐齐等着辽国的反应。恐怕辽帝自己也不知道,宋人盼他们盼得如此热切。

千呼万唤之中,辽国的使臣到了,还带来了辽国国主的一封信。

招待外国使臣这事,鸿胪寺业已做得娴熟无比。他们把使臣团安顿在了相国寺,因西夏的前车之鉴,仔细排查了一遍身边诸人。

然后,一边满足着使臣的各种要求,一边观察着他们,最终上报自己得出的结论——今年的使臣,似乎倨傲了不少。

“哦——”

官家恍然,和扶苏对视了一眼。他们大概对辽帝这一回的国书内容心里有数了。

所以,过了几天后,官家设宴款待辽国来使并要求他拿出国书时,看到国书的内容,他竟然毫不惊讶。

但扶苏还是有点惊讶。他对上自己这位名义上“大伯”的笔记,看得直摇头:“为什么明明被我们打了,还要我们加码岁币啊?”

“莫非,辽主觉得,云州是我们大宋买下来,而并非真刀实枪打下来的吗?”

“太子殿下此言差矣。”听到不客气的话,辽国使臣

的神情也冷了下来:“云州之事如何我主和你宋国都知道内中实情如何只是运气好罢了这样的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