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为其芒》
次日下朝之后,女帝命萧维钧单独留下。
刚召回萧维钧时,女帝并未单独召见过他,只是安排其到求贤馆同四位主考官共同寻求贤良之才。直到今日,才将人留下。
此时,大殿之中除了内侍,便只剩下萧维钧和女帝。
女帝坐在大殿之上,开口便自带威严:“大崇自前朝开始重文轻武,我虽反对,但仍不能阻止先帝一意孤行,此行短时间内虽不会有大问题,但长时间运行之下,我大崇国力削弱,以至在面对外敌时将会逐渐丧失主动权,朕欲改变这个自前朝时便不该开始的不成文政令,你作何想法?”
萧家世代武将,到了萧维钧父亲这代更是威名大盛。
先帝担心长此以往,不利于皇权统治,便心生忌惮。
女帝则认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坚决反对重文轻武。
二人争执不下,最终先帝一意孤行,开始了重文抑武的策略。
萧老将军哪里会不知景明皇帝的想法,但为朝堂安稳,也为保箫府全府性命,便主动上交军权,并将萧维钧转向文臣方面培养,以消除皇帝疑虑。
但交还军权不久,突厥再次来袭,先帝又重新启用萧老将军,萧老将军最终战死沙场。
萧维钧也在萧老将军死后,遂了萧老将军的意思,改做了文臣,最终被安排前往西北地区担任临县的县令。
萧维钧知女帝顾虑,这事放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心中不忿。只是,一家之安,远没有一国之安重要,这道理他懂,萧老将军更懂,只能生生将心间叹息压下,缓缓道:“朝堂政策,均是为了‘安稳’二字,朝堂安则天下安,这道理臣明白。臣只愿百姓安宁,大崇强盛。”
女帝微微点头:“你族世代为将,你的祖父、父亲更是为我大崇立下过汗马功劳,你自小习武,也曾随你父亲抵御突厥,此中表现朕都看在眼里。此前临县遭遇大旱,你阻止权贵贪下赈灾粮,险些为此丢了性命。朕曾问你,缘何如此,你只说为大崇百姓。如今大崇厉行改革,发展军事、攘外安内尤其重要,朕欲将此重任交付于你,你可愿意?”
萧维钧知道北境突厥这几年又频繁来袭,百姓苦不堪言,女帝此番既是这是强国之策,也是重建君臣信任的契机,不骄不颓道:“臣必不负陛下所托,击退突厥,安定我大崇。”
女帝点点头:“很好,朕没有看错人,但安定北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得徐徐图之。另外,这几日命你前往求贤馆探查可用之士,可有进展?”
萧维钧:“这几日臣与四位大人,确实发现几位可用之士,且均已一一记录在册,只待陛下进行最终考核。”
“既如此,此间距离上次考核也快十日了,择日不如撞日,即刻宣在册人员觐见,”内侍退下前往宣旨,女帝看向萧维钧,“箫爱卿可愿一同见证大崇变革的过程?”
萧维钧不卑不亢道:“此乃臣的荣幸。”
陈允司自昨夜回到客栈后,只觉疲惫,躺下便一觉睡到了天亮。醒来之后,便在思考最后这一道考核会在什么时候,按照上次考核的时间推算,大概就这几日,女帝便会宣人进宫进行最终考核。
至今通过女帝考核的虽不过寥寥数人,但均被安排了重要官职。
此次若能通过,那么此行她目的便完成了关键一步,只有先拥有权利,才有复仇的可能。边想着,团子十分兴奋的跑进陈允司的房间,说是宫中前来宣旨,让陈允司前去接旨。
陈允司跟着管事太监,看着宫内筑起的高墙,和铺就的青石路,脸上丝毫不见情绪,心中压抑多年的悲伤却丝丝缕缕地冒了出来,险些将她淹没。心里、眼前全是父亲进出宫门之时,踏着这同一条青石路的身影,耳边、眼中尽是父亲下朝归家时对自己宠溺的声音和模样。沿途红墙青石,宫殿华丽,陈允司却无心欣赏,只觉得窒息。
直到到达大殿之外,陈允司才堪堪缓过来,内侍转身见到陈允司面色有异,以为她是因第一次进宫,紧张所致,但也没有多说什么,只道:“您还需在外等候片刻,待人员齐备之后,方可觐见”
陈允司看了眼殿外等候的另外二人,道:“多谢公公。”
内侍行礼过后,便退了下去。
不多时陈允司看见贺承启还有另外一位没见过的人朝着大殿走来,应也是通过考核的人员。
陈允司见贺承启望了过来,点头道:“贺公子。”
“陈姑娘。”贺承启礼貌回礼。
见人员齐备,管事太监进殿通报,便将大殿之外的候考人员宣入殿中。
女帝坐在龙椅之上,只平静地看向台下五人,便自带威严。萧维钧则是站在女帝身侧,神色淡漠,谁也看不出他此刻在想什么。
片刻,女帝缓缓开口:“在座皆是我国之栋梁,此次为最后一轮考核,不论最终结果如何,朕都希望在座能以自身之能力,为大崇国力强盛贡献一份力量,当然,大崇也绝不亏待真正有奉献之士。”
管事太监:“现下诸位有一柱香的时间自行选择有关国计民生、自己擅长领域,选择之后,写于纸上,陛下将针对你们写下的方向,进行最后一次考核。”
话毕,另有一名内侍向殿中五人递来纸笔。
在足够充分的思考之后,陈允司的左边一位身着布衣的中年男子率先将选择的方向写下交于内侍,而后陈允司和贺承启也相继选择完成。
在香即将燃尽之时,贺承启的右边的两个人也将所选方向交于内侍,期间此二人眉头紧皱,选得十分郑重。
内侍将结果呈于女帝,女帝仔细翻看了一下,便让第一个决定的布衣男子先行考核。
此人名叫贾镰,下巴蓄有一缕胡须,选择的是民生。
虽声音暗沉,却十分有力:“农业为民生之本,大崇文化之根。而天下耕作,五谷为先。五谷养育我大崇百姓,需顺天时,量地利,教天下之民以稼穑。但放眼古今,百姓能够丰衣足食的日子并不长。让天下百姓能吃饱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要国泰民安,二要勤力农耕,三要讲求种养技艺,而如今田地荒芜,农艺失传,以至农脉衰微,若能著成农书典范,将各地生产生活状况和农耕技艺记录下来,并推广至全国。不仅如此,还应因地制宜,从善取之。方能尽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