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愿为出海月(追妻火葬场)》

24.约会

窗外,秋风携着淡淡的桂花香气,拂过屋檐。

王照月停下笔,望着远处酒楼的方向,八月酒楼的开张已是箭在弦上。

而九月那场别开生面的赏菊宴,以及紧随其后,借宴席声势开张的第三家铺子,才是她真正寄予厚望的重头戏。

那十二个凝聚了她与三姐姐巧思的“花令”,必将成为杭州城最为璀璨夺目的雅致玩物。

她仿佛已预见,这些承载着身份地位象征的精巧人偶,将如何在杭州城的闺阁贵眷之间,悄然掀起一股新奇而强劲的赏玩风尚。

这一日,王照锦终于将十二枚“花令”人偶的最终图样与所用材质清单定了下来。

铺子后头的绣房里,几位手艺最为精绝的绣娘已被召来,个个屏息凝神,开始着手制作。

王照月特意选了光线最是明亮通透的东窗下,置了一张宽大的檀木桌案,铺上素白如雪的软缎,权作制作“花令”的专属工场。

绣娘周娘子,年近四十,手指却依旧灵巧非凡,乃是铺中针黹上的第一人。

此刻,她正小心翼翼托着第一个将要完成的“花令”——雪梅。

这雪梅人偶的躯干,用了最上等的白羊羔毛,蓬松绵软,触手生温。

小巧的身子不过一掌之高,通体以细密针脚缝合,浑圆妥帖,不见丝毫瑕疵。

身上穿着一件特意染就的月白色软缎袄裙,袄子的领口与下摆,细细镶嵌了一圈蓬松的白狐毛边,更衬得那料子光洁如雪,清冷似月。

袄裙之上,又用银灰丝线细细绣出疏影横斜的梅枝,针脚细密到几乎隐没于缎纹之中,唯有在光照之下,才显出那含蓄而清雅的纹路。

人偶的面容,是王照锦亲手执笔晕染而成——粉润的脸颊上,用墨线描绘出精巧的眉眼,神情还带着一丝冰雪初融般的恬静安宁。

“真真是钟灵毓秀的雅物。”

旁边打下手的李娘子看得目不转睛,忍不住低声叹道,“莫说小娘子们,便是老身这等年纪看了,也爱得挪不开眼。”

周娘子嘴角噙着一丝自得的笑意,手下动作愈发细致。

她取过一根穿了细如发丝银线的绣花针,稳稳地落在“雪梅”那件月白小袄左襟内侧一个极不起眼的衣角位置。

此处,正是依王照月吩咐,将要绣上获赠者芳名之处。

“四娘子。”

周娘子抬头请示坐在一旁监看的王照月,“可要起针,绣这头一个名字了?”

王照月放下手中正在核算的采买胭脂水粉的分成账目,移步至桌边。

她凝眸端详那洁白无瑕、憨态可掬的雪梅人偶,目光最终落定在那片等待绣上名字的衣角上。

随即,她便郑重地点了头:“绣吧,就按那名录上头第一个名字绣。”

此前,王照月已深思熟虑——这头一个人偶,当赠予姑母王蕴。

抛开姑侄情分,王蕴身为知州夫人,在杭州城地位尊崇,又素来以清贵风雅著称,由她得这第一尊“花令”,正是再合适不过。

“是。”周娘子屏息凝神,运针如飞。

那细小的银针牵引着缕缕银丝,在柔滑的月白软缎上轻盈游走。

针脚细密到了极致,几与缎子的纹理浑然一体。

转眼间,银线绣出的娟秀字迹已然清晰可辨——“王蕴”。

两个字绣罢,周娘子又换了一根更细的针,穿上略深一分的银灰色丝线,在那芳名之下,绣了一个小巧雅致的数字“壹”。

日光透过高窗洒落,正巧笼罩在“雪梅”身上。

那银线绣就的名字与这独一无二的编号“壹”,在光线映照下流转着内敛而尊贵的光泽,仿佛被悄然赋予了某种秘而不宣的印记。

王照月垂眸注视着那微小的标识,心头忽地掠过一阵难以言喻的悸动。

这雪梅人偶,此刻还安安静静地躺在绣娘手中,通体无瑕。

然而,当它被呈递至姑母手中,当那名号与那“壹”字暴露在杭州城中贵女们好奇探究的目光之下时……

她仿佛已窥见了赏菊宴上,那些矜持的闺秀贵妇眼中,瞬间燃起的惊艳与那不易察觉的较劲锋芒。

在这杭州城里,还有什么能比这般独一无二、镌刻着身份印记的雅物,更能牵动她们骨子里那份攀比与渴慕之心?

“成了。”

周娘子终于落下最后一针,剪断线头,将雪梅人偶轻轻捧起,递与王照月过目。

王照月小心翼翼接过,指尖抚过那微微凸起的绣字与编号“壹”。

温软的羊毛身躯在她掌中散发着融融暖意。

王照月唇边,缓缓漾开一抹笃定而从容的微笑。

十二枚“花令”人偶尚未制毕,夏荷便轻叩门扉禀道:“四娘子,孟大人的回书到了。”

夏荷捧着青绫封套的回信快步入内,鬓角还沾着方才穿行回廊时蹭上的点点桂花。

王照月急急将手中人偶放下,信笺上那熟悉的楷书墨迹,已令她唇角不自觉微微扬起。

王照月初次修书予孟长洲,是在七月初十。

彼时,她方赢得诬告官司,与沈东家的合作亦已谈妥,心中亦大致勾勒出了“花令”的雏形。

她便将这令她心怀畅快的三桩事,细细誊写在花笺纸上,寄予了远在汴梁的孟长洲。

自她遣人寄出书信,至孟长洲的回书辗转送达,竟已逾月。

她展开孟长洲的回书,凝神细读起来。

孟长洲信中先是称许她“聪慧果敢”,继而对她“花令”的巧思赞叹不已。

他于回书中还略提了几句朝堂动向——太子殿下已敕令兵部加紧操演各路禁军,且正与两府宰臣商议是否酌情蠲免赋税;更借“朱家账册”为凭,再度黜落了黄贯的两位党羽。

王照月目光凝在信尾那句“朱氏虽遭申饬,然官家病中犹唤黄贯手谈”之上,窗棂漏下的光斑,恰恰映亮了“病中”二字。

她心中思忖:倘若太子真能逐步剪除奸相与权阉盘踞朝中的党羽,那场民乱或可消弭于无形。

私心深处,她亦不禁暗暗盼着“官家沉疴能早日……”

阅罢回书,王照月便铺开新的花笺,提笔为孟长洲再修一函。

信中详述了酒楼的筹备进度,更描绘了新鲜制成的“花令”人偶何其精巧。

信末,她亦不忘提醒他:“照月梦中,民乱起于初冬寒冽之时。”

她写罢通览一遍,又在末尾添了一句:“照月亦当时时留意江南风物,倘有异动,必飞书相告。”

书信封缄,王照月唤来宝遣人寄出。

方处置停当,便听得王照锦带着笑意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