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镯子》
024
镜子里的女人如果是她,那王玉有一双化腐朽为神奇的手。她斜眼看向王玉,藏在口袋里的手握紧了拳头。
似乎,输给了这样一个女人,对她而言,是一种耻辱。
她——阿银,二十出头的年纪就跟了冯先生,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现在被发配到这鸟不拉屎的地方,走一步都怕鞋底被泥巴吃了。
阿银掏出一张百元大钞,两根手指夹着。她的手指长了倒刺,指甲染上了红色甲油。王玉接过这钱,又给阿银加了一个套餐。为她按摩了半小时的肩颈。收工后,阿银舒服得伸了个懒腰,慵懒的语调谢过王玉,“手艺不错哩,下次再找你。”说着,一身棉衣,恁是让她走出了猫步。
王玉耸耸肩,奇怪的客人见多了。阿银的眼神她又不是没见过。习惯就好。
对于美丽的事务,男人想的是占有。女人则渴望拥有。
王玉在那些男人偷腥之后,给他们的太太做头发,教她们化妆打扮自己。
卷发棒烫开一位太太的刘海,蒸汽里飘出王玉的经验之谈,“头发比男人听话——你给它三分热,它还你七分弯。”
她从柜台下抽出混色的棉布,“看见没?这料子本来废了,我绣上木棉花——比原来贵了好几倍。女人嘛,要让自己升值。”
“······”
诸如此类,总有人吃完饭到王玉这里坐一坐。不买衣服,坐在门口聊天。王玉伏在缝纫机前检查针线是否走得直。偶尔,她也会接点好料子,给人定做一件呢子大衣,或者是改造一些简单的连衣裙。
年轻女孩子们都喜欢来这里看看。
衣服漂亮,老板娘还会现场改好尺寸,穿在身上更衬人。
阿银回家的路上,少年的目光尾随她走了一段路,而后,被人揪着耳朵撵走了。
阿银回头,冷笑。
回到房间,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脱下棉衣,换了一身都市丽人的打扮,提着公文包,突然放声笑了。
爽朗的笑声从王玉的店铺里传出,她忙活了许久才把那件丝绒裙子修改好。裙子摆在橱窗里,引得不少女孩驻足。
就像是童话里公主的礼服一样。
然而,阿银穿上后更像是女王。她戴着一顶王玉挑选的帽子,微微踮起脚。
修长的裙子垂在脚踝处,衬得她高挑了些许。领口处的米珠刺绣,又让视线集中在她的那张脸。
只有王玉知道,她的后背有一些经年的伤疤,密密麻麻的,被烟头烧坏的腐肉割去后留下的痛苦。等人走后,她沏了一杯热茶,“天冷,喝点茶暖身。”
“谢啦!”阿银抿了一口润了润唇。
这件衣服,就是她的战袍。她已经迫不及待要去找冯先生了。
冯澄的学校突然迎来了一次外商赞助。当然,这份赞助只对酒店管理班级的学生,据说是香港某个酒店集团的老总,要来这边挑选合适的学生进入酒店集团。冯澄个子高,坐在最后面一排。她的抽屉里放了一本纪德的《窄门》。还没翻开。便被老师叫到外面抽血体检。
“为什么要体检?”冯澄不理解,她们这一批学生毕业后根本不可能分配到多好的酒店,更别说外资酒店了。她听方阿姨说过,很多人会用小恩小利获取你的信任,最后把你带到陌生的地方卖了。一个女人,最珍贵的是她的身体,和土地一样孕育种子,“老师,他们是谁?”冯澄指着那群穿西装的男人,“抽血,为什么不是医院的人来?”
“你怎么这么多为什么。行了行了,不想就回去。”
话音刚落,广播里又提醒,在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要体检。
紧接着是操场集合的广播声,操场里挤满了人,人群中发出各种各样的猜测。
冯澄只能盯着那个护士,细长的针管刺入她的血管,暗红的血液从身体里抽出来,装入一个陌生的容器。
“好了,下一个。”
回到教室后,冯澄怎么也想不明白。她把那本《窄门》压在最底下,翻出最新版的港台杂志。
酒店管理专业,虽说有管理两字。初入职场,管理的也就是那些水晶杯,彩色瓷器。顺便再为客人调酒。相较于这个专业,冯澄更喜欢为人搭配。她喜欢看到美的物品在她手中诞生。
与此同时,郑橙觉得运气不好。她的语文老师是位老熟人——付海。她十分怀疑学校聘请付老师教授语文的原因——是这门课过分枯燥,必须请一位让人眼前一亮的老师。可长得过分标致就是错误了。
付老师穿着灰色呢子大衣,脖子上是宋雯织的围巾——每周都要强调一次他和爱人的话题。估计不等毕业,付老师的话题就要进阶下一步,他会比宋雯更早进入怀孕的紧张状态。郑橙心道。
他站在讲台上,用投影仪展示了部分鹏城的老照片,“鹏城的发展不到三十年,到如今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大家觉得,城市最该感谢的人是谁?”
“是我们改革的总工程师。”有学生举手,脱口而出标准答案。
然而,付老师没有点评。他让人先坐下,“在座的,有部分学生家长是工程兵转业,他们是最早一批建设鹏城的工人。图书馆,音乐厅,青少年活动中心,包括市政府,都有他们的痕迹。但城市的发展,只是架起框架远远不够,还需要足够的工人成为城市的血肉。”说着,屏幕上展示了现代化流水线上的工人照片,她们多是年轻的女孩,穿着统一的制服,整整齐齐的,像等待出厂的机器人。
一张烈火焚烧过后的事故照片,放在了最后。
付海说,“这一次火灾事故,发生在1993年11月,由于仓库电线短路,引燃可燃物,在消防通道被锁、灭火器失效的环境下,当时有87人死亡。这件事也推动了我国《劳动法》完善,基层工人的权益得到进一步加强。”他翻开书,声音越来越沉,面容严肃,“在六十多年前的上海纺纱厂,有这样一批工人,她们五点开工,天黑才下班。两粥一饭没有菜。二十元买断了二十年。可几乎没有人能活过二十年。也就是说,这二十元买断了一个农村女孩的一生。现在,让我们翻开课本,学习报告文学《包身工》,作者——夏衍。”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