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在北宋给苏轼当儿子》

12. 第 12 章

他们一行人初来乍到,总归要找个地方落脚。

知州大人一番好意也不好辜负,便去了城东定慧院。

这边的寺庙自然不如汴京富丽,但北宋当和尚的福利还是很好的。每个寺庙都有寺田,还一点赋税都不用交,更不用服徭役。可以说一张和尚度牒比铁饭碗还铁饭碗,当然,也很贵就是了。

在官府一张度牒要130贯,偏远地区价格炒的更高,像广西什么的价格几乎炒到五倍。这价格怎么说呢,相当于知州大人一年的俸禄了。

果然好的东西都很贵,这个家出不起,出不起。

定慧院规模不算大,加上住持一共也才四五个僧人,除僧房外还有几块田地,平日里都是自己人在打理。

听说苏轼一行人是知州安排过来的,立马打扫几间僧房出来,因还有女眷,特地选了偏一点的位置,免得生活不便。

谢过住持好意,一名年轻僧人给他们带路。

僧人名叫惠礼,倒是健谈的性子,听说他们刚到黄州,短短一路几乎要把整个城里介绍个遍,还非常热情的让他们不要客气,寺里厨房等随意使用,负责厨房的是和他关系很好的师弟惠冲。

谢过好意,苏家众人回到房间,在定慧院安顿下来。

第二日,老苏还得继续去府衙向知州大人致谢。

当然,上班什么的是不用的,倒不是因为初来乍到,而是现在已经连小年都过了,府衙早就放假,到正月二十才会开印办公,整个衙门只有知州值守,别的都回老家过年或是本地人在自家休假了。

刚入职就放小长假什么的,想想有一点小开心。

当然,这也只是小苏的心里活动。到这么个地方,大人们肯定还是郁闷更多。

不过再怎么郁闷,除老苏外,他们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置办年货。

距离过年没几天了,新年新气象,刚到这个地方,怎么着也要开个好头。

王氏带着三个儿子去采买,晁无咎也跟着帮忙,毕竟除了年货,他们连日用品都没有置办,要买的东西还很多。

秦观则跟着老苏去府衙找知州大人喝茶。

幸好有惠礼的热心介绍,他们基本将城里布局以及购物点掌握了大概,不需要带路都能出门。

黄州城的确不够繁华,大商铺并不多,但小店摊贩十分活跃。大约是临近年下,既没有农忙又是华夏人民最肯花钱的时节。城里几乎天天跟集市一般热闹,多的是像王氏他们这般采购的人。

百姓大多穿着粗布麻衣,但脸上都是一副安居乐业的平和样子,倒让他们一下子对接下来的生活期待了些。

据惠礼介绍,西市的东西普遍更物美价廉,他们也没犹豫直奔西市。

从锅碗瓢盆到米面粮油,晁无咎和苏大哥轮流搬运好几次回去,才勉强没有提着一堆东西逛街。

虽然僧人们说可以直接用寺里的厨房,但这么多口人,总不能什么都用人家的。而且这些东西以后搬出去也都用得到。

一番采购下来,苏过发现这边东西是真便宜。

他可是在京城开过店深入了解民生的人。黄州物价几乎不足汴京三分之一。说是欠发达,但依山傍水,物质资源并不十分匮乏。山货水产都不缺,物美价廉。吃住成本低,只要没什么天灾人祸繁重徭役,生活自然也差不到哪儿去,难怪所有人脸上都是一副平和安乐的样子。

面对这个价格,王氏的反应是最明显的,几乎用得到的东西都直接包圆。估计要不是现在还借住在人家寺里,能买更多东西。

跑了这么大一圈,尤其是苏大哥和晁大哥搬东西劳累,他们早就饿了,刚好路边有许多小食,他们选了一家卖鱼丸汤的坐下。

黄州湖多,这边的人十分擅长吃鱼,冬天也有许多鲜鱼售卖。像这家的鱼丸做的就很地道,鱼肉鲜嫩,口感劲道,一同煮的还有另一种白色鱼块,据店家介绍是这边特色鱼糕,用鱼肉糜蒸制而成,口感是跟鱼丸不尽相同的软嫩弹滑。不愧是鱼米之乡。

吃鱼好呀,鱼有好多种做法。

不过他们现在住在寺庙,不知道方不方便做肉食。

北宋和尚其实不禁荤腥,大相国寺还有专门烤猪的院子,远近闻名。但也有一些僧人讲究清修,是一点都不沾的,不知道定慧院僧人属于哪一派,且先观察观察。

基本用品采买完毕,一行人准备回去,剩下的慢慢查漏补缺。

等回到院子,老苏跟秦观已经回来了,正对着园子里一车酒袋发愁。

原来陈知州考虑到老苏刚来这边又临近过年,特地让提前预支了薪水,好变卖过年。

但这一堆酒袋,真难住了老苏,写诗作词他擅长,公务美食他专业,但这卖东西就难住他了。

王氏不愧是真·苏家顶梁柱,立马找来了惠礼师傅,询问城里哪里有收这些的地方。

僧人们见多识广,惠礼更是交友广泛,直说认识一个收酒袋的,可以直接叫来这边收走,价格保证公道。

不愧是北宋的僧人,高级、高效!

没多久,惠礼说的熟人就过来了,验过货后现钱结清,一共收入4500文钱!

哇哦,按老苏俸禄,不吃不喝好几年才能买得起一份度牒呢。

真是可怜的收入。

老苏将新出炉的工资上交给王氏。

王氏并没说什么直接收下了,只心里默想还是得赶快置办些田产庄子,弄些进项。

不过他们今天刚逛完街,了解了这边的物价,在这种环境下,老苏的俸禄还是可以很勉强很勉强生活的。

大家默契的没说什么,各自去忙。

没一会儿苏过去找老苏,发现他正拿着一堆铜钱在那数。

原来王氏前脚将老苏工资收下,后脚就直接给老苏当零花钱了,真是让人羡慕嫉妒。

而让人羡慕嫉妒的苏轼,正在认真将一堆铜钱分成30份,分别装好。

苏过问他在干嘛,竟然说要通过这样来约束自己花钱,每天只能花150文。毕竟老苏的文人好友众多,自己也喜欢喝酒美食,难免许多交际开销。总不能家用不管,还倒找娘子要钱,那就得省着用了。

苏过听了简直心酸,收回羡慕嫉妒,拍拍老苏肩膀,去找王氏了。

他不一样,他还是小朋友,找亲娘要零花钱天经地义!

因采买好了物资,第二日一早苏过便早早起床,准备做包子。

昨天市场有人卖晒干的山货,香菇品相甚好,苏过昨晚就泡上了。冬日里蔬菜不多,发挥空间受限,不过窖藏的白菜萝卜什么的还是很多的,苏过将香菇切碎,又切了萝卜丝一起调好馅儿,惠冲师傅见他年纪小,帮忙揉了面。

僧人们时常有做功课,体力很不错,面揉的十分劲道。再配上苏过的馅儿。等出炉后,素包子闻着也香气十足。

拜托惠冲师傅帮忙将包子送给寺内其他僧人,苏过先端了一盘子去找住持,毕竟借住在人家的地方,总要打好关系表达下感谢。

住持定真长的十分慈眉善目,性格也是真的好。

见苏过端来包子,念了声阿弥陀佛,“小施主客气了。”

苏过忙回礼,顺势坐在定真旁边一起分享香喷喷的包子。聊一聊昨日的黄州见闻。

黄州佛学兴盛,定慧院的香火十分旺盛,定真主持也算交友广泛,见多识广,和苏过你来我往,从黄州聊到别处,又从风俗讲到养生,可以说是十分相谈甚欢。

等包子吃完,定真主持要去做早课,苏过也准备回房。

定真叫住苏过,“临近新年,寺中有提前备好的熏鸡熏肉,可找惠冲匀你们一些。”

熏肉?

太好了,过年可以不戒荤腥了。

看来住持不是清修一派,接下来的过年准备可以放开手脚了。

苏过回到厨房将包子端给王氏等人,顺便分享了这个好消息。

最开心的莫过于苏轼了,老苏本来就是无肉不欢的人,这下没了顾忌,开心不已,手里的素包子都更香了。

既然不必局限于素菜,那年货就得再备一些。

王氏继续出门采购,而苏过和苏二哥则被留了下来。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

上一章 回书目 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
猜你喜欢
小说推荐
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不以盈利为目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