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26.第26集《天台教观纲宗》

小说:

天台教观纲宗

作者:

妙音0

分类:

穿越架空

《天台教观纲宗》全本免费阅读 ggdowns.cc

壬三、修行位次

一、理即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页,我们正式来说明通教的修行位次。

佛教在解读人生,主要是用两种力量来解读: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心力。人生是业力跟心力的结合。当我们心随境转,向外攀缘,我们就由业力来主导我们;当我们能够不随妄转,安住空性,我们的心力就能够主导业力。

所以,我们人生到底是被动地被业力牵着走,还是主动地去引导业力,去达到我们心中的愿望,空性的智慧就扮演关键的角色了,因为只有空性能让你去消除向外的攀缘心。因为你一定认为人生有所得,你才会去攀缘;有所得,你就有所求;有所求,你就有所住。当你有所住的时候,人生就由业力来主导了,因为你住在它的身上,是你自己找的。

所以空性思想的体会,就变成很关键了。一个人是不是能够在生命的执着当中把它抽回来,你的心是不是能够带回来,空性的智慧的判断跟抉择、体悟,就扮演关键的角色了。

对空性的体悟,最圆满的空性就是通教的空性,它比藏教的空性来得圆满。

我们把它念一遍,什么叫作通教的理即佛。

佛法在解释空性有两种概念:一个是从无常。说一切法真的有生起,但是它生起的时候,它会变化,最后消失,叫“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就是一个从生起到消失的空性,叫作无常的空性,这个是藏教的说法。

通教的思想不是这样。它的空性更圆满,更直接。它认为一切法本来就没有生起,那是一个因缘启动的假相。所以在整个通教的思想,认为一切法它的空是缘起性空,就是一切法自性空,它的本体是空,它这个空性是这样安立的。

一切法本来就无生是怎么安立呢?这个地方就是《中观论》的这句话了,这句话很重要。蕅益大师说,龙树菩萨的《中观论》“品品别意”,但是“俱会无生”,都契入无生的概念。虽然每一品有每一品的道理,但是它最终的目标就是“无生”。

无生,简单地说就是本来就没有,就是你要站在本来就没有的角度来面对人生。为什么本来就没有呢?这句话很重要——就是“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龙树菩萨的这个思想是相反的证明。他先假设一切法是有自性的,就是一切法本来就有,先假设它有自性,然后证明它不存在。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桌上的花,你怎么证明这个花本来就没有?你先假设它本来就有,假设:喔,这个花有自性。那么它有自性,就必须要有一个原因,是谁把它生起来的,它有自性嘛,它有它的独立自主的体性。

第一个,它是自己生起的,这个花自己生起来,既然你有体性,有体性就是要有谁把你生起来吧?这是不对的!因为花自己能够生自己,古德说,这样就有无穷的过失。如果这花能够自己生自己,再自己生自己,那么这个世界上应该到处都是花了,跟现实不符。所以它自己可以把自己生起来,这个不合理。这可以接受吧?它自己不能生自己。

第二个,其他的东西把它生起来,叫他生。他就是自己以外的,比方说泥土,欸,说我这泥土里面就长出花了,不对!世界上泥土多了,也没看到多少花,是吧?所以他生也不合理。

在龙树菩萨的概念就是说,A 创造 B,一个有自体的 A 创造一个有自体的 B,怎么两个创造出来,A 跟 B 会不一样呢?说泥土创造了花,泥土是有自性的,花也有自性,泥土把花创造出来,结果花跟泥土体性不一样,这不合理,所以他生也不合理。

共生就是泥土跟阳光跟种子共生,共生也不合理。因为龙树菩萨说,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两个不能生的东西混在一起,怎么可能生呢?说一颗沙不能挤出油,一颗石头也不能挤出油,沙跟石头放在一起也不可能挤出油。

那么有人就说了,欸,我把种子跟泥土、阳光放在一起,花就长出来。是的,但是长出的花不是你这个花,它是另外一个花了。因为每一个栽培的人,除了外在的环境,他当时的心态很重要。你不可能有两种同样的心态去栽培,因为所有东西,都是业力跟心力的结合,所以因缘是很复杂的。你就用相同的温度、相同的种子、相同的泥土的矿物质,你也不可能栽培出两个同样的花出来,不可能!因为你的心态不一样,那个栽培、那个能念的心不一样。所以共也不能生。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只好“知无生”了。它只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相而已,它没有真正地生起,因为你假设它有自性,不能成立。因为你有自性,它是怎么来的你要交代清楚。如果它是真实的,一个真实的东西来,它一定有个处所。它从什么地方来?如果你认为它是个实体,那你告诉我,它从什么地方来?它从泥土中来,还是从种子中来?还是从阳光中来?

答案:因缘中来。因缘中来就是说,因缘没有启动之前它是什么样?就是它要因缘启动了,这个花才出现;当因缘没有启动之前,它是怎么样?它就是无生,所以它的本质是无生。你看到这个花你没有看到本质,你只是看到花的假相,所以,每一件事情只有假相,没有本质。

没有一个东西,能够独立自主地决定它的性质。当因缘变化,它一定要变化,因为你受了因缘的主宰,所以“是故知无生”。

既然你没有自主性,所以你就没有自体。如果你有自体,你应该决定你的性质,你不可能受别人干扰,事实上不可能。所以它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是因为你的性质、你真实的体性不存在。就是你自己没有独立自主的体性。

所以结论:人生只有假相,没有实体,因为你说不出它的来处。它也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人生的实体是不存在。一旦有实体,你一定要明确说出它是怎么来的。

所以蕅益大师他讲一个观念很不错,他说没有实体,你要可以从它的三个角度:未生无潜处,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

比方说,我们对一个东西产生贪爱,那个贪爱的活动,为什么贪爱的心识没有实体,只有作用跟相状呢?你没有得到外境时,你说这个贪爱有实体,那你贪爱的烦恼没有活动之前,它到底藏在哪里?你说藏在我身体里面,身体是个物质,怎么会有心识活动呢?所以未生无潜处,它没有潜伏的处所。你说,欸,它有实体,它还没有出来之前,一定有一个东西让它能够放,它有实体,但是你找不到它的来处,未生无潜处,它没有潜伏的处所。

正生无住处。它在活动时你说它在哪里呢?觅之了不可得。它就是一个刹那刹那生灭的因缘的假名、假相、假用,它只是一种感觉而已,你有本事把贪爱烦恼拿出来,拿不出来!所以正生无住处。

贪爱烦恼毕竟是生灭的,它结束以后,你说它去了哪里?生已无去处。所以结论它是无生,毕竟空,它没有实体。

诸位!空性的真实的究竟涵义,是因为它没有真实的体性,这样子就给大乘佛法很大的作用,就是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这观念很重要!

空性有两种解读:钝根人知道一切法没有实体,他就什么都放弃,然后就入偏空了,这就通前;利根人看到一切法没有实体,哦,那生命可以改造,它没有实体,既然是诸法因缘生,那我可以创造另外一个因缘来引导它。

就像这个球,你踢了一个方向往东边走,我中间再补一脚,我创造另外一个引导到净土的因缘,你的生命就变化了。因为它没有实体。

所以没有实体有两种思考,一个是消极的思考,偏空涅槃;一种是积极的思考,人生有无量的可能性。

所以“是故知无生”,这是最圆满的空性的思考。你不要把相状拿掉,只要知道它没有实体就好。你不是想要得到它吗?我们的问题不在于外境干扰你,是因为你想要去求,你要得到它的实体,你要有所得。现在问题不是生命本身,是我们的心态有问题。如果你认为生命在障碍你,那你就是自己障碍自己。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障碍自己,因为你有所得。所以问题就是说,佛陀能解决问题,就是因为一切法没有实体,所以你不可能在人生得到什么,它无所得,是故知无生。

我们再往下看。

“解苦无苦,而有真谛。苦尚即真,况集灭道。”

所以痛苦是没有自性的。在藏教里面,痛苦就是痛苦,快乐就是快乐,它每一个法都是真实的,我空法有。

到了通教,痛苦是不决定的,因为它当下就是空性,它本身就是空性,当体即空。

苦是毕竟空,集灭道也是毕竟空,所以苦集灭道都是不决定,都没有自性。生死的流转门是不决定,还灭门也不决定,所以生死涅槃等空华,生命可以改造,这个是无生的概念。

就是一切法是没有真实的体性,这叫自性空。你把空性了解以后,就有资格再往下看,这时你对人生就有正确了解,大乘佛法的空是无生。就是每一个东西都没有实体,它只有因缘的力量,产生一种暂时的假相,如此而已。这是空性的意思。

二、名字即佛

我们再看第二的名字即佛。

从无生的概念,从一切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概念来看人生是怎么样呢?人生如梦如幻。你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从实体的角度它没有,但是从假相的角度,它也是如幻有,它有它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

所以大乘佛法观一切法空,不能够否定因果的存在。它只是说因果不真实,没有说因果不存在,是说因果可以改变。但是它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爽,虽然因果丝毫不爽,它法性本来空寂,所以结是论如梦如幻。

“知一切法当体即空,非灭故空”,不必等到它消失。这个空性的好处就是当体即空。为什么空?因为你的存在要靠因缘。如果你有实体,你就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自己就会出现,如果你有真实体性的话。但是事实不然,每一件事情出现都要有因缘,有业力跟心态的结合,你的所有东西都是因缘创造出来的。所以,人生是借来的,生死涅槃等空华。

这个观念在《楞严经》很重要,就是因缘性空,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跟因缘借来的。简单地讲,没有一个东西能够独立自主地存在,不可以!你都要跟因缘借来。

举一个例子,中国的古书讲一个事情说,有一个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圣贤之书,久修圣贤之道,所以他有功德力。这读书人这一年要考试的时候,他从家里去学校读书,要经过一个土地公庙,但是他一走过去,因为他的威德力很大,土地公就得站起来,他回去的时候土地公又得站起来。

土地公就觉得有点烦,有一天就托梦给他信徒说:“你好不好在我的大门前面弄一道墙壁?”说:“为什么呢?”“这个读书人走过去我得站起来一次,他走回去又站起来一次。你弄个墙壁,我就可以让他不现前。”

信徒当然要依照神的指示,就准备砖块泥土。但是在准备要盖的时候,那个神又托梦说:“不用盖了,因为这个读书人做了一个损阴德的事情,他的功德消失了,今年的功名也没有了,他走过去我不用再站起来了。”

从诸法因缘生来看这个读书人,他的福报力是什么?如果他的福报力是真实有,那他不管做什么,这个福报力都不会失掉,如果真实的体性的话。事实上不是,他的福德力是跟因缘借来的!你借了这个因缘,当你的因缘破坏的时候,你的福报力就没有了,这个就是无生。

没有一件事情是说,我不管怎么样,我都有福报。没有这回事情!你的福报存在是有条件的,所以你要谨言慎行、要断恶修善,你的福报才能够相续。就是,什么东西都有条件,都要跟因缘借来,不可能说我就有福报,不管怎么做我都有福报,没有这回事情!那你这 个违背诸法因缘生了,那你就是“自生”——人生你有主宰性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生死涅槃等空华,一切法如梦如幻,这个就是它的一种人生态度,从一种无生的概念而建立一切法不决定,人生也不决定。你是业障凡夫,但是如果努力,你可以带业往生;你福报很大,要是不守章法,你也会回到业障深重。就是一切法都是向因缘借来的,你用什么因缘它就出现什么结果,所以一切法不决定。

你说你现在修得很好,功德庄严,也不决定。你要放逸,它就改变了;说我以前很放逸,也不决定,我现在努力,它也会变成功德庄严,这个就是所谓的一切法无生。

三、观行即佛

我们再往下看,观行即佛。

前面的理即佛跟名字即佛,都是建立一种人生的观念,从无生而建立了一切法如梦如幻,它没有实体只有假相,这个时候就开始修观了。

观行位第一个,干慧地,这个关键,很重要!干慧地这个“干”蕅益大师解释“未有理水,故得此名”。这个水叫法性之水,因为水能够洗除污垢,表示空性的真理来洗除我们心中的执取。

这个人为什么叫干慧地呢?就是说他的智慧只有闻思的胜解,没有禅定的修慧。这个跟《遗教经》一段经文有关系。《遗教经》说,“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说智慧水,你如果没有做一个水池把它保存下来,它就流失掉了。你没有禅定的摄受,虽然有智慧,但是你的心是散乱的,你心就到处流失了,心光外泄就流失掉了,所以你必须有禅定的摄持,这个水才会变成强大。一个强大有力量的水,才能够洗除污垢。

干慧地的关键在哪里呢?因为他得到胜解了。一般通教的人要通到大乘佛法,观行位跟相似位是关键,到了分证即佛,他证得初果就不太可能回小向大了,变成定性声闻了。所以一个观一切法空的人,你只能够修其法,不能证其果。就是说,你观一切法空,你只能够采取它的方法,但是你不能从空性里面去获得果证,不可以,获得果证你就入定性声闻了。

观行位有什么好处呢?这个人对烦恼的调伏可能还没有完全,至少这个人安住了,这个很关键!藏教法在因地没有安住法,因为藏教观无常,看到苦谛,所以他是一心一意想要厌离。我们看不到藏教里面,有让人安住的东西。

藏教的法跟凡夫刚好走入极端。凡夫是匆匆忙忙地投入因果的果报里面去,攀缘生死的果报;藏教的人是匆匆忙忙地想要离开果报。他也匆匆忙忙,出离心哪,“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所以他必须靠空性的安住,安住以毕竟空为住。

所以古德讲一句话说,通教的人是“心空如太空,豁然无所住,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他的心能够看到因缘的起灭,看到人生百态,因缘生起,因缘消失,他心中能够不动,心中无所住。他以什么为住?他不以外境为住,是以内心为住,“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

所以藏教的空,这种调伏性的空,如果没有通教的空,藏教会活得很痛苦。因为他看到人世间充满了痛苦,充满了逼迫,但他暂时又不能离开,他的痛苦不会输给凡夫,就像一个人在垃圾堆里面,他暂时不能离开。所以他必须用通教的空来调伏,站在本来就没有生死的角度,来调伏爱取,来放弃主宰。观行位的空,能够让一个人安住下来。

四、相似即佛

我们看相似即佛。

前面的观行,他本身的调伏力是薄弱的,因为他没有禅定的加行位。但是到相似位的时候,他开始有加行了,他能够在一切法空的时候,修习无常无我观来调伏爱取,因为他得了性地。这个性就是由法性之水流露出来的,相似得法性之水。因为他有禅定的摄持,不同于前面的观行位的外凡资粮位,他已经入了加行位了,内凡加行位。

三乘的内凡位与藏教的四加行齐,这个“齐”也就是约着调伏烦恼。他智慧不太一样,他的智慧更高明。

相似位,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相似位的调伏跟前面安住有什么不同。

洞山良价禅师,有一天在山中行脚时,他看到高山上有水流下来,有一些油渍还有一些菜渣,他就断定上面一定有人住,他就循着水流往上爬,爬到很高的地方几乎找不到路了,欸,突然间发现了一个茅棚,他就去拜访这个人。这个人能够在茅棚住,心中肯定有道,他怎么能够“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他肯定有道法,否则他住不住的。

他一去,禅宗的人二话不说,不跟人家讲太多废话,他说:“仁者依何道理而住此山?”你是依什么道来住呢?那个住山茅棚禅师说:“我见泥牛沉入海中,至于今日未见踪迹。”就说我住这个山,我看到一个满身是泥巴的水牛沉到大海去了,沉下去以后还没有浮出水面,我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安住的。

当然禅宗的人一听就懂了。然后他又说:“你什么时候出山呢?”他说:“直至白牛浮出水面。”这个泥牛洗干净变成白牛,浮出水面,就是我出山的时候。

这个地方是说明什么呢?这个牛表示我们的心,就是我这个心有污垢,有攀缘的爱取的污垢,有主宰的污垢,所以我必须怎么样呢?沉到毕竟空的法水去。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这个很关键,就是调伏,他必须要暂时地往空性里去安住、去调伏,等到心的爱取跟主宰消灭了,开始从空出假,这时是一种清净的愿力了,而不是攀缘了。

这个相似即佛,就是他开始用空性的法水来洗涤自己的爱取跟主宰。但是这个时候都还没有入圣位,这时他如果是根机利的话,就会转到了别教圆教去了。

五、分证即佛

我们看第五的分证即佛。

如果这个人经过前面的观行、相似,他以空性的力量来安住调伏,他没有回小向大,没有看到内心的心灵力量,只见其空,不见其不空,他的结果就变成第五个分证即佛,就证入了小乘的果位。

分证即者,从八人地到菩萨地,有七个阶位。

第一个是第三阶位“八人地”。这八人地指的是八忍的智慧,他入无间三昧,八忍具足,智少一分。

我们前面说过,要证得初果之前要有八忍八智,八忍八智它必须要先由“忍”入无间三昧,无间断惑,解脱证真,他要借无间道来断惑,才能够变成解脱道的证真。他在断惑的过程当中,八忍具足但是八智少一分,这时烦恼将断未断,他已经有禅定,入无间三昧,但是他的观慧还是稍微薄弱一点,少了一个解脱道的证真,这叫八人地。当然这个人对智慧安忍不动,正智证真是迟早的问题了。

第四阶位见地者,八智具足,顿断三界见惑,发起真实的我空法空的智慧,见到无生的真理,即三乘的见道位,与藏教的初果齐。

不过这个地方的“齐”不太一样。诸位!藏教的初果——我们讲诸法因缘生,过程很重要——他证得初果是什么心态?他是厌离心,他带有严重的法执,认为生死的痛苦是真实的,涅槃的快乐也是真实的。所以佛陀要把一个藏教的初果请出来很难,因为他执着涅槃很真实。

但是通教人,他本身是从无生的角度安立空性,他是我空法空,所以他入初果,也就是暂时住住,这个人带有法空的思想。佛陀要为他说法让他回小向大,相对容易多了。他是站在法空的智慧去证得初果,跟藏教的初果还不大一样。

我们看第五阶位薄地。薄地就是二果。二果为什么叫薄地?就是这个人烦恼轻薄了,三乘断欲界六品思惑,烦恼、三界的爱取慢慢轻薄,与藏教的二果斯陀含齐。

所有的烦恼它有一个根本,就像《楞严经》说的,我们处理问题,你不能从枝末下手,那你这辈子就没完没了了。说一个人会打妄想,你不是用佛号去压它,那没办法,你要怎么样?就《楞严经》说的“譬如六根动,要以一机抽”,就是六根动来动去,它有一个开关,有一个机关。

你为什么六根老是向外攀缘呢?佛号我为什么老是安住不了呢?因为你想要主宰人生,这个我见的颠倒很可怕!你认为人生就应该在你的安排当中,你想要去经营今生,那你的妄想就停不下来了。不是说你业障重,不是,这跟业障没有关系,因为你把今生当真了,问题在这里。

所以佛陀的智慧,他处理问题,他的高明,他抓到核心。就是这个妄想有个开关“譬如六根动,要以一机抽”。只要做一件事情,你的妄想就会淡薄,就是放弃人生的主宰。

所以为什么初果以后,他的烦恼都轻薄,这个地方只是讲断见惑,思惑还没有断。一个人认为人生没有主宰权时,他所有贪欲瞋恚的烦恼相对轻薄,就是这棵树根本被截断了,这是核心思想。

我们再看第六阶位,二果离欲地,正示离欲。三乘断欲界的思惑尽,他把欲界的爱烦恼给断了,他只有□□无□□那种禅定的贪爱,那种三昧乐,一种寂静的贪爱,这时跟三果齐。

既然他把欲界的烦恼,爱烦恼调伏了,他就不来欲界受生,他最后是受生到□□的五净居天,在整个三界的果报里面,□□最好。所以一般不求生净土的人,走圣道门,他想想,他不到净土去,他又想要不断修行,他只能去一个地方,去□□。

因为欲界会让一个人放逸,你的善业会转成快乐的果报。快乐果报现前时,你一动攀缘,你就容易造罪。无□□这个人整天傻傻的,闇钝,禅定太深,为三昧酒所醉,没有观照智慧,就是如痴如醉,享受禅定的三昧酒。

□□刚刚好,他能够离开欲界的欲望,他的禅定也没有像无□□这么深,所以一般来说,所有的圣人一旦他可以选择,如果一定要从三界找出一个果报的话,□□最好,离开欲望而且头脑最清楚。所以三果的圣人他最后选择到□□去,去处理他最后一点点的烦恼。

看七、已办地。“三乘断三界正使尽,如烧木成炭,与藏教阿罗汉齐。”声闻乘人到此结束。这时他就在五净居天,修我空法空的智慧,就把所有的爱烦恼给断了,就像烧木成炭。

当然它所谓的齐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