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27.第27集《天台教观纲宗》

小说:

天台教观纲宗

作者:

妙音0

分类:

穿越架空

《天台教观纲宗》全本免费阅读 ggdowns.cc

第六、究竟即佛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三页。我们讲到第六、究竟即佛。这一科是讲到通教的最后一个修行位次。

藏通两教的基本教义,都是建立二谛的思想。藏教的二谛是实有二谛,通教的二谛是幻有空二谛。这两个有什么差别呢?我们简单地说明一下。

佛法在解读人生时,它首先把人生切成两块:一个是属于生命的现象,我们叫作世俗谛。另外一个是属于生命的本体,叫作真谛。

我们凡夫众生——在三界里面的生命,我们这一念心,习惯在生命现象的世俗谛活动。这样的活动会出什么问题呢?因为我们本来就有问题,不是外境有问题,是我们自己的心有一种颠倒想。就是我们在过去的生命经验当中,累积很多错误的影像,这种影像绝大部分都是美好的回忆。曾经是你过去美好的回忆,到了今天变成一种错误的颠倒妄想。

所以我们用过去的影像来解读人生,在整个有相的色受想行识活动时,对人生产生了四种错误的解读,叫作常、乐、我、净。我们一直认为生命是恒常的、是快乐的、是可以主宰的、是清净的,然后我们就在生命的有相因缘开始去攀缘、去爱取、去主宰,然后就启动了无量无边的业力,然后就堕入无穷无尽的轮回当中。

每一个人都差不了多少,只是有些人可能善业强,人生活得快乐一点;有些人罪业重,活得痛苦一点,就这么一点差别,但是大方向——满身的业力、无穷的生死轮回,是每一个有情众生都差不多的,一直要等到佛陀出世。

佛陀出世以后,看到众生对于生命现象这种因缘果报——它本来就是一时的现象而已——如此地攀缘执着,佛陀只好先讲实有二谛。因为我们喜欢攀缘相状,佛陀也只能够从相上先对治。实有二谛就是说,你在哪里跌倒,就在那边站起来。

所以藏教法,它就是冲着凡夫来的。你在相上,你认为是快乐的,佛陀说是痛苦的;你在色身,你认为色身是清净美妙的,佛陀说色身是不净的。所以不净、苦、无常、无我,就是冲着凡夫在有相因缘的攀缘产生的颠倒来对治的。

因此刚开始,佛陀并没有否定现象的存在,因为一否定它,凡夫没办法接受。因为我的心一天到晚在有相的身心世界活动,一开始让我空掉,凡夫没有下手处。所以佛陀就为实施权,就告诉你,我们喜欢相状的东西,没事,藏教就在相上活动,你也在相上活动,但是你要起不同的思惟:以不净对治净颠倒,乃至于以“无我”对治“我颠倒”。这就是藏教的教法,它是从一个凡夫的角度,来帮助我们从有相的因缘解脱出来。

所以藏教的法,并没有一开始否定有为的现象,它只是说有为的现象是无常的。从无常就引生了痛苦,因为这个相状,这个活动,你没有安全感,你不安稳,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更不知道你来生要去哪里。所以从无常、苦产生了一种无我,你不能主导人生。你自己都不能主导你自己,你怎么可能去主导别人?不可能!

所以整个藏教的思考,就是从凡夫的有相因缘当中,产生一种相反的思考,就是对治,这就是实有二谛。佛陀先承认这个相状是有的,但是你要从相状出离,它是讲出离。所以佛陀一开始先把姿势放得很低,就把他当作跟我们凡夫一样的情况,来面对人生有相的境界,这是佛陀讲的藏教法。

你慢慢地对相状的执着轻薄了,佛陀讲更深的道理,讲幻有空二谛。幻有空二谛的二谛思想在于——“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前面的藏教是直接从世俗谛去对治,从世俗谛里面出离,把它拉到真谛。而通教的思想它不从世俗谛,是直接契入真谛,它把相状拨开来,认为相状本来就没有,无生。

无生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在“诸法不自生”。你知道不自生,你后面的就全部懂了。就是说,每一个东西,它都不能独立自主地存在,要假借因缘才可以存在。没有一个东西没有外在的因缘就能够存在的,没有这回事情。包括你的色身,包括你内心的活动,都是由诸多的因缘而创造出来。所以,你的生起是假借因缘,所以你是自性空,没有自性,你没有独立自主的体性,你不能决定自己的性质。

比方说你的色身,你说是你的,如果是你的,你应该决定它的性质,你要它生老病死,应该可以决定,事实是你不能决定。你说你现在内心的活动是你的,你能够决定你的妄想吗?你也不可以。它要打妄想,你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没有一个东西是有自性的,因为它不听你招呼,在这种情况下叫作“是故知无生”。

无生的概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你只要不取相状,相状是不能干扰你的。这种思考就比藏教的思考更加深层,更精致了。

藏教是说你既然离不开相状,佛陀就陪着你,就从相状里面来对治。你喜欢这个色身,佛陀说这个色身是不净的;你喜欢你的内心,佛陀说这个内心是无我的,不能控制的。

到了通教时,这是利根人,他认为色不迷人人自迷。其实五蕴诸法,它就是一个业力显现的影像,它根本就不会障碍你。你只要不执着它,它根本不能构成障碍,是你自己去自找的。本来无一物,你自己去惹尘埃。

所以通教它不观世俗谛,直观胜义谛,观真谛,观一切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这时他心安住了,自然就把这些生死业力给息灭了。他没有经过有相的对治,直观空性,他把相状先拨开来,直观相状后面的真理——就是你从什么地方来,把相状背后的空性找出来,然后在那个地方安住。

通教为什么能够看人生如梦如幻?因为安住空性的人看人生,他认为人生是无所得,就像做梦一样。你说梦境,你要把它当真,那它就好像有真的感受,喜怒哀乐;但是你要知道它是梦境,而梦境对你一点伤害都没有。

所以用通教的思想解读人生更高级了,从藏教的一种灭色取空,他一定要离开有相境界,才能够进入胜义谛;到了通教时,它告诉你,你只要不取相状,就能够进入真谛了。只要不取,你要做到两个字就好。如果你的智慧够高的话,处理问题,你只要记住两个字就是我“不取”,没有人会干扰你,全世界没有人会障碍你往生的。就是说,你不招惹你心中的影像。

按照佛法的道理,一个人都是自己障碍自己,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妄想,就是你自己要去惹事情,那你的事情就会很多。为什么你的事情会比一般人多呢?你就有这种攀缘心。

所以人生的问题都是自己招感来的,你要永远知道这个道理,你才有办法解开。就是说为什么到了别教圆教处理问题会越来越简单?因为他们的智慧越来越高了。如果业力能够主动地攻击我们,那我们就惨了,没有一个人能够离开三界了。

就是说,虽然我们有无量无边的业力,但是你不惹它,它不会主动惹你。所以通教的思想就更高明了。藏教是说我先去惹你,然后我再来对治。这样也没办法了,你一定要惹它。佛陀说,你一定要惹它,那就慢慢对治吧,就“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吧。

通教是说,你只要不取于相,世间上事情本来就没有什么事情,业力来,随它来;业力走,随它走,因为它本来就无生,它就是一个因缘生灭的暂时的假相,如此而已。

所以我们看通教处理问题,它从一种无常、苦、无我的对治,而提升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从灭色取空而提升到缘起性空,他们在处理人生的障碍,更加巧妙,更加精致,速度更快。

尤其是临命终,我讲实在话,临命终时你用藏教法来不及了,但是平常藏教非常好用,临终时你要把操作的法门精致化。因为临终时,你的心态是内忧外患,你一定要把所有的法浓缩到一个很简单的操作——就是空性的道理,让它很快地进入状态。

所以在整个通教的思想就是说,我要放弃身心世界,我不需要任何理由。你看藏教人你要他放弃,要四种理由告诉他,它不净、苦、无常、无我。藏教为什么愿意放弃人生进入涅槃?它就是依止四个道理,因为人生没有给你快乐。

通教不用讲四种理由,我只要知道一个理由——就是一切法不真实就够了,他就可以放弃了。“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一句话告诉通教人,他就足足可以完全放下身心世界了。既然不真实,我没有必要去招惹它。你生生世世轮回做了那么多梦,除了满身的业力以外,你什么也没得到,就这句话就够了,一种无所得、无所住的概念。

所以通教人,他处理人生问题更高明,他的智慧更高了。

我们来看,到了最后的成佛。他从一切法自性空,经过了前面的五个阶位到第六个阶位,它是怎么情况,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六、究竟即佛

通教的菩萨,他一开始就观无生的道理,一切法本来就毕竟空,不是说你要去放弃它,它才毕竟空,它本来就没有。所以他经过了前面的五个阶位,到了最后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因缘成熟,最后在菩提树下“以一念相应慧”,这个相应慧就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现前,把三界的烦恼习气全部给消灭了。“坐七宝菩提树下”,前面的藏教是坐木头的菩提树,这个地方是七宝的菩提树。“以天衣为座”,前面的藏教是以吉祥草为座。“现带劣胜应身”,前面的藏教是现丈六的老比丘相,这个地方是现犹如须弥山的这种胜应身。

当然成佛以后得说法,他说什么法呢?“为三乘根性,转无生四谛□□”。就是告诉你,苦毕竟空无我无我所;集灭道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以毕竟空来观察一切法,保持不迷、不取、不动,生死就可以结束了。用无生贯穿整个杂染因缘跟清净因缘,因为杂染法也是假借因缘而生,所以自性空;清净的因缘也是假借因缘生,也是自性空。他用无生的空性贯穿染净诸法,来摄受界内利根的众生。

一期教化结束以后,他三十岁成道,八十岁入灭,五十年以后正习俱除,烦恼跟习气都消灭了,就像“劫火所烧,炭灰俱尽,与藏教佛果齐”。

通教在空性的操作,虽然比藏教更高明,但是如果他在空性当中没有产生菩提愿力,没有愿力只有空性,最后结果是一样的,也是入偏空涅槃,只是他的时间更短,操作的手段更高明,如此而已。

无生四谛的核心思想在无生。通教人认为一切法,你要去解决问题,要从它的原点去解决。藏教解决问题是从枝末,这个问题已经出来了,已经到了最后了才来对治,你已经执着了,那只好对治了。通教人是说这个现象在出来之前,它原来是什么?是无生的。就是说,你一开始就不能执着。藏教是——你可以执着,但是你思惟它的过失,慢慢地离开它。就是说五蕴诸法是真的,但是你透过过失的思惟,慢慢把它放弃了。

在通教认为,无生四谛就是说,它本来就没有。你在梦境里面活动,不管人生是一场荣华富贵的梦,或者是卑贱痛苦的梦,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得到,就是空欢喜空痛苦一场。这个概念就够了,就足够让通教人放弃一切了。

这有两种情况:他的自性空的思想,如果是外观的,向外观察的,他是空掉外在的五蕴,那么他是偏空;如果他的空性能够内观心性,把妄想空掉,那么他就入大乘,因为他无住,他就能够生心,生起菩提愿。所以他的空观智慧,关键就是向外还是向内。

举一个例子。唐朝有一个禅宗的庞蕴居士,他开悟以后讲一句话,他说:“十方同一处,个个修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他说,整个大小乘的修学,有一个共同的下手处就是修无为法。因为有为诸法都是有过失的,世俗谛没什么好修的。你今生把世俗谛经营得很漂亮,色身也庄严,眷属也很孝顺,财富也很多,最后世俗谛是生灭的,空欢喜一场。所以在佛法当中不比世俗谛,因为这种是暂时的。佛法是比胜义谛,就是你对真理的觉悟,这个很关键!因为这影响到你成佛的快慢,也影响到你往生的可能性。“个个修无为”就是说,佛法的修学不比世间的有为诸法,因为死亡到来所有的人都是归零,结果是一样。

什么是无为诸法呢?“心空及第归”,这个很重要!这句话如果通教人看到,他就能够从空出假,从通教转成别、圆两教,就是你的空观操作得很漂亮,但是你不要空掉外境。真正的问题不在外缘,你要空掉你内心的妄想执着。如果能够觉悟到这一点,他就不会入偏空涅槃。就是说生死不是问题,生命没有错,有一个色身,有一个内心没有错。你如果把这个身心世界操作得好,它就是功德庄严。你看佛陀也有色身,佛陀也有生命现象,佛陀有法身,有净土。所以当他的空性是向外观的时候,他就把生命息灭了,最后跟藏教就完全一样了。

所以你这个空观到底是外观或者是内观,这个很关键!方法对,你的方向也要对。

这个地方就说明,为什么这个人他这么利根,能够把空性看得这么清楚,为什么最后入偏空涅槃,因为他入空观,把外境空掉了,很可惜!他不知道问题出在内心,问题在这里。

辛二、明观法分三:初、明钝根通前。二 、 明利根通后 。三 、 结示十法成乘 。

壬一、明钝根通前

我们看辛二的明观法。

前面是讲到整个通教它是怎么样修无生的,从一个理即到名字位乃至于究竟即,它的一个浅深次第。以下说明通教在解读人生时是怎么观照的,把它做一个总结。

这个地方有三科:一、明钝根通前;二、明利根通后;三、结示十法成乘。

今初,我们先看钝根的通前。

通教虽然有三乘的根性,你看通教也有声闻、缘觉、菩萨,但是三乘的根据,它的方法竟然完全一样,都是观灭谛——“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它只要观寂灭无生的观念,就把所有问题解决了。

但是钝根的二乘人,他在观空时是向外观的,就观照一切法空,没有观到一切法的妙用,他只看到生命空性的这一块,没有看到把妄想空掉、把灰尘拨开以后,那个清净明了的心性,那个功德庄严的一念心性显现出来。

就是说,你把灰尘拨开,镜子是没有错的。我们一念心性无量劫来被妄想遮盖了,如果你把妄想空掉,能够内观空性,破妄显真,那诸佛所证、众生本具一念心性显出来,发起广大的菩提心就入大乘了。但如果他只是向外观空,最后跟藏教同归灰身泯智,这个叫通前藏教。

藏教人,我们前面说过,他观察人生是观苦谛。就是说藏教人认为人生是真的,佛陀也不反对,说你把人生当真,实有二谛,佛陀也不反对。但是佛陀说,你要观察它是无常的、是苦、是无我的,你只要观它是不能爱取、不能主宰就好,你要把它当真也没关系。藏教的思想在出离,他可没有把人生观空。就是说,我惹不起你,我离开总可以吧。所以藏教是站在一种厌恶生死的角度而到涅槃去,它并没有把人生观空。

通教不是。通教人一开始就观“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关键在无生!所以《般若心经》讲,“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讲到六个不。这六个“不”,这一切法空的六个相貌,最关键在“不生”。你把不生懂了,你就知道什么叫不灭,什么叫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就是一切法本来就没有,它没有说现在没有,是说当因缘没有启动之前生命是没有的。当然说,欸,我现在有啊。废话!现在因缘已经有了嘛。它告诉你,你把人生归零,就是它是怎么有的。

其实人生是无中生有,本来没有,但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人生是无中生有。如果人生是真实的,那就惨了,没有人可以改变。还好,我们的果报今生是不真实的。是因为我们过去生的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点造了某一个业力,现在显现出来,因缘和合,啪!虚妄有生。业力释放完它跑哪里去了呢?它回到空性去了,这个叫作无生,有等于没有。

这个道理你要懂,对你超越障碍有很大的加持力。这个观念处理障碍比藏教更高明更快速。它以灭谛为初门,灭谛就是无生。他直接观无生,所有问题都不需要理由,你不要告诉我人生是痛苦的,你也不要跟我讲人生是不可主宰的,我就可以放弃了,不必太多理由,只要告诉我“一切法无生”就够了。

这是利根人,他处理问题就比一般人高明了。当然他的空性是向外观察的,他没有看到不空的妙用,这是他可惜的地方,所以他最后的结果入了灰身泯智。但是这种人要从空出假,要回小向大,还是比藏教来得快,因为他没有法执,他离开娑婆世界时,没有带着一种情绪的厌恶,他是心平气和离开的,所以他要回入娑婆,相对比藏教容易多了。

壬二、明利根通后

我们看利根的是怎么回事。

通教人在观一切法空时,“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他的无生思想,他从外空以后,回光返照又观内空,这时他就进入中道思想,这个人的心性就显现出来了。

举一个例子。在《六祖坛经》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禅师叫怀让禅师。怀让禅师他学过天台教观,他觉得好像没有真正明白一念心性的道理,他去参访六祖大师。

六祖大师第一句话就现出禅机,他说:“你从什么地方来?”修行人从来不跟你谈世俗谛的现象界,他问你,都是在探讨生命的根源,讲胜义谛了。怀让禅师答不出来,就在六祖大师的座下学了三年。

三年后他懂了,他就跟六祖大师说:“我现在懂这个道理了。”六祖大师又问他说:“你从什么地方来?”他说:“说是一物即不中。”说这个东西不能说,不能说你得要判断,要以心□□,万一你错认消息怎么办呢?又继续问,他说:“还有修证否?”高明!怀让禅师说:“染污即不得,修证即不无。”就是说染污即不得,这个人已经证得空性了,觉悟空性了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