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15. 第15集《天台教观纲宗》

小说:

天台教观纲宗

作者:

妙音0

分类:

穿越架空

《天台教观纲宗》全本免费阅读 ggdowns.cc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这堂课,是针对前面所说的五时的判教跟化仪四教这两个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作一个总结跟研讨。

天台的教观开展出来的体系,是一个广大的五时八教的体系。就着我们学习的角度来说,我们把五时八教分成三大部分:一个是五时的判教;一个是化仪四教;一个是化法四教。

五时判教,这一部分偏重在教法这一块。就是佛陀出世以后,佛陀的说法是以什么方式来说法的?他的施设教法是怎样的一个始终?

化法四教偏重在观。就是说,佛陀您讲了那么多的法,您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佛陀的根本在于智慧,因为佛陀认为,所有的过失,就是你愚痴,自己起颠倒,作了错误的判断,对人生产生错误的解读,你才会起烦恼。

所以问题点在于你的智慧不足,佛陀出世就是告诉你,你怎么去了解人生。因为众生根机的不同,佛陀分成四个阶段来宣说如何解读人生,藏、通、别、圆四教,有表层的认识,有深层的认识,有圆满的认识。所以藏、通、别、圆四教,其实就是一种观照,透过一种止观的力量,慢慢地去改造你过去的颠倒想,所以这个化法四教是偏重在观法。

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是通于教法,也通于观法,它是讲佛陀表达的善巧。比方说化仪四教,如果跟五时判教结合,你看它的顿渐,就说明了五时判教的一个次第。

佛陀出世是三阶段说法。先讲大法,作为一个大富长者,佛陀对所有众生显出他无量的珍宝,“演大教,说华严。尘剎海,现宝莲。”佛陀是直接开显他无量的功德庄严,来摄受这些大乘根机已经成熟的菩萨,这是顿教法门。

第二个阶段,佛陀开始把他的珍宝收起来,现出一个乞丐的样子,陪着众生流转,现出了所谓的丈六比丘的应化身,跟我们生活在一起,从日常生活当中,告诉我们怎么去了解你的问题在哪里,就是佛陀施设了权教法门——阿含、方等、般若。

第三个阶段,等到时机成熟了,佛陀就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把佛陀的真实义讲出来。

所以这个顿渐跟五时合起来,就是别五时的概念。

秘密不定如果跟五时结合在一起,那就是通五时。佛陀讲顿教时,有渐教的方便门在里面;佛陀在讲渐教时,他偶尔也会参杂一些顿教的思想,就是顿中有渐,渐中有顿,互含互摄。

从五时跟化仪四教结合,就开展出别五时跟通五时的整个佛陀一代时教。所以从别五时跟通五时这两个角度看进去,我们就知道佛陀当初的说法方式。

我们今天所要研讨的就是这一块,佛陀是怎么施设方便的,方便结束以后,又是如何来作一个收尾,开始讲出他内心的本意。

今天的主题,我们在网络班,收集了六大主题来跟大家作研讨,也是像过去一样的规矩,学人先作一个简单地论述,每一个主题论述以后,诸位有问题的,可以针对这个主题再提出来讨论。

我们先看第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有关于法脉传承。

【学员提问】弟子请益师父,在天台法脉传承当中始于龙树菩萨,到了慧文禅师,依《中观论》而开了空、假、中三观,但真正融进法华思想的,则始于慧思禅师。弟子想问三个问题:

第一,天台宗融进法华思想是客观的必须,还是祖师个人的偏好?

【师父答疑】我想,作为佛陀,佛陀的说法,那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因为佛陀的功德是很全面的。佛陀灭度以后,祖师们就必须要承担弘法的家业,但是这边有个问题,祖师不能代表佛陀,因为祖师是一个因地的菩萨,佛陀是一个果地的佛陀。作为因地,他就有一些个人的偏好,因为他还在因地。

所以天台宗从它因地的偏好,从它的切入点可以看得出来,是从一心三观切入的——它的学佛态度。一心三观,在整个佛法是很高的层次,等于是直接契入佛的知见。也就是说,如果从佛法破妄显真的次第,它已经是远离破妄,直接显真。

从祖师的个人偏好,一心三观这种圆顿止观,其实它能够选择的经典,跟它相应的只有两部:一个《华严经》,一个《法华经》。从他个人的喜好来说,能够跟一心三观相应的,只有法华跟华严,当然包括涅槃。

但是从他受用的摄受根机,为什么天台宗选择了《法华经》呢?因为《法华经》的一佛乘思想是因地的,它偏重在内观的一种思想的准备;《华严经》一佛乘的一心三观,偏重在外修,它是在六波罗蜜里面历练,这两个完全不一样。

所以《华严经》的一心三观,比较难做到。作为天台的祖师来说,就着未来的弘传能够加被更多的根机,他选择《法华经》是有道理的,因为《法华经》的一佛乘,是因地的一佛乘。就是说,这种思想可以跟任何的法门结合,它可以跟净土法门结合,可以跟密教结合,可以跟持戒结合,也可以跟布施结合,所有的结合都会让每一个法门更加殊胜,更加圆满,因为它因地有互相的包容心。

所以整个天台宗,从一心三观结合《法华经》,有祖师个人的偏好,也有他客观的考虑,因为他考虑到法华的机比较广。这是第一个问题。

【学员提问】第二个问题,天台宗未融进法华思想之前,慧思禅师以前的天台法脉,是否有所欠缺?

【师父答疑】天台宗的两位祖师,慧文禅师、慧思禅师,其实我们可以看前面的介绍,他的整个观法很强,但教法是有所不足的,就是他们偏重自修的。天台宗的教法一直到智者大师这一代,第三代以后,才整个开出了五时八教。天台宗假设没有智者大师,天台宗的教法的确有所不足。就是说,一心三观它的境界太高了,如果我们今天没有透过五时八教来学习了解,能够上去的人太少。

比方说禅宗。禅宗的观法也是很深,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不跟你讲怎么调伏烦恼,它认为这些都是“犹是阶下汉”,那是凡夫做的事情,它直接契入佛的知见,佛的思考模式。但这有个问题,没有一个完整的教法,体会的人就很少。你问禅宗:“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什么是佛陀真实义?”“喝茶去!”“吃饼去!”你说喝茶去,能够体验到佛陀的真实义?你茶喝完了,就能够了解吗?少数。

所以禅宗到最后传承时,有个问题出来,蕅益大师说的,错认消息。就是以心□□,他直接用他觉悟的心,来印证你这个颠倒的心,他没有透过教法的一个过程,直接以心□□。如果祖师在,可能好一点,但是人在法在,人去法亡,祖师不在时,弟子们只学祖师的表面,就很难了解祖师真实义,只是学祖师的身、口二业的动作。

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有一个禅宗祖师,他师父一辈子就不讲话,就指这样子:“一!”但这个“一”是什么意思?很多种解释方法,是吧?到弟子的时候,他也指“一”,但是他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所以禅宗的传承到最后,就错认祖师的意思。

比方说,我们今天,在十层楼有一个摩尼宝珠,你要拿摩尼宝珠,必须要用神通力飞上去,但是有神通的人毕竟少数。如果有个人在中间盖了十层楼梯,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慢慢地 step by step(一步步地)走上去,这样子,这个摩尼宝珠就可以大家分享了。

一心三观这个“道可道,非常道”,本来就是每一个人实修印证的东西,没办法言说的。但是伟大的智者大师,他就能够让我们一个颠倒妄想的凡夫,透过五时八教的学习,从第一阶,慢慢地趋向一心三观,这就是教法的可贵。即便祖师不在,你只要按照这个系统学习,这个教法就有个引导力,能够把你颠倒妄想的心,慢慢带入祖师的真实义。教法就有这个好处,它能够依教起观。

所以,假设没有第三祖智者大师的出世,天台宗的一心三观,只有少数人可以受用,所以这个地方的确在教法上有所欠缺。

我们看他的第三个小问题。

【学员提问】天台宗最初的观法是一心三观,跟《法华经》的思想结合以后,成为一佛乘,请问师父,一心三观跟一佛乘有何关系?

【师父答疑】一佛乘的范围比较广,一心三观是一佛乘的核心思想。就是说,一佛乘的核心思想是一心三观,但是一佛乘它是用一心三观来统摄所有的方便门。

比方说《阿含经》、方等、般若有很多破妄法门,怎么调伏烦恼,这些法门都是属于一佛乘。一佛乘的范围比较广,它是以一心三观为主轴,但是融入了四念处、缘起性空这种调伏门,所以一佛乘等于是整合了整个方便门,一心三观是它的核心,它是用一心三观来整合整个方便门,构成一佛乘。

如果说对治法门是珠子的话,一心三观就是中间的线,它把它们成功地串起来。假设你没有学一心三观,你的修行是片段的,你拜佛时是拜佛的思想,念佛时是念佛的思想,持戒时是一种持戒的概念,你的修行是多元化的,但是你找不到早上的拜佛跟晚上的念佛以及中午的持咒,它们有什么关系,这样子修行是一个多头马车。

你学过一心三观以后,有什么好处呢?你能够从白天到晚上的修行,把它整合起来,它是一条线的,“吾道一以贯之”,就构成一佛乘了。所以你不修一心三观,你的修行就是片段的,就是心力分散了。

我们把心力放在学佛的时间本来就不多,而你又不集中心力,你这时东边放一点心力,南边放一点心力,你的修行就很难成就了。所以一佛乘的好处,这个“一”它不是一个数目,它是一个概念,就是它能够成功地把你的修行整合起来,它是一条线的。有关传承,就是天台宗的理念,从一心三观这个中观的思想,一心三观慢慢结合《法华经》以后,提升到一佛乘,然后开立了五时八教,这就是我们的传承。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有关法脉传承。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大概历代的祖师在安立宗派,都是先有观法再有教法的。为什么呢?因为修行一定是“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他肯定自己走过了,才有资格安排教法的。不像学者,就是从语言文字上去比对,找出什么结论出来,但是他自己不见得走过。祖师,所有的宗派要安立教法,一定先有观在前面,他自己走过了。慧文禅师、慧思禅师已经成就圆教的分证位,乃至于相似的六根清净位,然后再设立教法。

但是,我们凡夫在学习刚好相反。我们是先学习教法,再学习观法。祖师设教是先观后教,凡夫学习是先教后观,是这样的差别。

第一个主题没问题,法脉传承。

我们看第二个主题。

【学员提问】师父在讲授业感缘起时,举出一个公案,说目犍连尊者的母亲堕入饿鬼道,尊者给她饮食,当下变成火焰,这里强调的业力是个人的招感,别人是无法取代的。但之后尊者供养十方僧众,从而使母亲脱离饿鬼道。为什么尊者所修的功德,可以改变母亲的业报呢?

【师父答疑】这个地方,我们来看看讲义好了,看看讲义可能会引发大家的回忆。

我们看看这个地方的讲义,是来自于“修学宗旨”。我们看讲义第六页,讲到有三种缘起:业感缘起、赖耶缘起跟真如缘起。佛教讲缘起,最基本的就从业感,“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我们生命的差别是由业力决定的。

我们看尊者这个公案。他在帮母亲消业障,采取了两个方法:第一个用神通力。他用神通力把饮食拿到母亲的地方,加持他母亲,希望藉由他的神通力,让他母亲能够吃下这个饮食,但是失败了,因为业力不同意,业力把她的饮食变成火焰。

尊者后来去请示佛陀,佛陀教他改用回向力,说你不能用神通。后来他供养大众僧,把功德透过他至诚的回向,就是把他的福德力回向给她,就比如她这里面的水是脏的,但是你把这个清净的水放进去,就稀释了她的罪业。回向有一种灭罪生善的功能,后来他母亲就吃到饮食了。

这说明什么呢?佛教的因缘观,你不能从结果上去改变,它主要是要强调这个。他的贫穷,他的痛苦是有他的业力,你不从因地的业力去改变,而直接用神通力去改变他的贫穷,这是不对的。

就像《摄大乘论》讲到菩萨的功德,有人就提问了,他说,菩萨有无量的功德,就是他把手伸出来,他过去的六波罗蜜可以雨无量珍宝,珍宝就像下雨一样出来。世间上贫穷人这么多,观世音菩萨您可以行行好,用您的手到非洲的地方一放,下很多的珍宝、饮食下去,可以救拔很多非洲的人,您为什么不做呢?

不可以!“有情界周遍,具障而阙因,二种决定转,诸佛无自在。”就是说,众生他缺乏那个因地时,诸佛没办法。如果你本身有福报力,只是缘缺不生,那么佛菩萨用神通力来激发你的善业,让你的善业早一点出来,就是你的善业的 schedule(时间表),本来是下辈子得果报的,佛菩萨用神通力让你变好了,那是因为你的因地具足。如果你没有这种因地,佛菩萨不能改变这个事实,他不能创造一个因地。

所以,“具障而阙因,二种决定转,诸佛无自在。”不要说尊者目犍连,就是佛陀都不能用神通力,让一个饿鬼道的众生直接变成到天上去,不可能!除非佛陀为他说法,改变他的思想,让他忏悔。生命不能从结果上改变,主要的在这个地方,因为你的主宰,业感缘起的主宰是业力。

比方说一个苹果它长出来不甜,你要改变它的种子,它的过程,诸法因缘生这过程很重要。可能这个种子的品种有问题,可能你栽培的过程方法有问题,你要改变它的过程。所以佛教是不能用结果来改变的,不可以!神通在业力的面前是不得自在的,就是这个意思。

业感缘起,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请说。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弟子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个回向可以令结果改变呢?它的方法是怎么样?可以请师父解释一下吗?

【师父答疑】是的,这是很深的道理。其实业感缘起,是比较不能解释回向的道理,包括赖耶缘起都没办法解释回向。就是说,我阿赖耶识的业种子,是我的前七识去熏习,它才会有,怎么你阿赖耶识的善业,能够跑到我的阿赖耶识?从赖耶缘起也不可以,对不对?

所以在《宗镜录》上说,诸佛的神通加持力,凡夫的回向力,唯识学是不能解释的,那《阿含经》更不能解释,只有真如缘起可以解释。这叫不思议熏习,因为真如缘起的特点,就是每个众生有他差别的业缘,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念清净离相的心性。就是说,我的善业回向给你,你可以得到七分之一,对不对?那表示什么?表示众生跟众生之间,一定有一个相通点,才可以把我的业回向给你。

整个缘起当中,业感缘起的问题在哪里?业感缘起就是说,这个业造了以后,到底去了哪里,它不解释,就是它没有用心识来摄持这个业力。所以业力变成不可改变,就是你的心态不管怎么变,业力不可改变了。所以业感缘起思想的不足,就是说你造了业,在《阿含经》里面说,造了重罪,它是不可以忏悔的,在业感缘起是不能忏悔的,因为你业造了以后,它只有业决定,你这个业就存在法界了,你怎么忏悔?你不可能回到过去。

但是赖耶缘起就比较好,你业造完以后是跑到第八识去了。第八识它受前六识的熏习,你第六意识有所造作,第八识它能够不思议熏,不思议变,对不对?你造了以后,第六意识马上忏悔,这个时候折损第八识的业力。所以从大乘的角度,所有的罪都可以忏悔,造五逆十恶都可以忏悔,因为业力是第八识摄受的,而第八识正受到前六识的熏习,对不对?

那回向呢?连唯识都不能解释,只能用真如缘起。因为十法界众生,有一个不可思议的真如是共通的,在真如当中是无眼、耳、鼻、舌、身、意,它是没有业力,没有妄想,没有生老病死的。虽然我们现在活在妄想,但是心性没有失掉,所以他可以回向,叫作真如内熏。

就是透过真如的熏习,比如说,我们不要讲回向,你看我们实际的例子。有些人离家很远,过年时,你在这个地方遥念家乡的母亲,她会感受得到。你忆念母亲,她为什么感觉得到儿子在忆念她?她有某种特殊的感动?这样子,你从业感缘起当然没办法解释,从唯识的角度也没办法解释。我忆念我的母亲,我的心在我第八识里面活动,我的第八识跟我的母亲第八识,是独立的个体,对不对?那也只好用真如来解释了。

感应道交,神通加持,功德回向,都只能够用真如的缘起,因为它们之间有共同的平台可以互通,是这样子的。但是神通不能改变生命的结果,这个是所有缘起都解释不通的,连业感缘起都解释不通。

如果说,你有业障,某一个上师帮你加持,你真的好了,其实是你自己有那个善根力。作为一个上师,他只是把你的善业,先提前调动出来而已。台湾以前有一位在家女众居士,她得到癌症,到印度去找一个上师帮她加持。这上师入定观察说,我可以让你的癌症好,但是你来生还要得一次癌症,因为他不能把业消掉。他把你的业怎么样?那个 schedule(计划)把它往后延了,看你要不要嘛。后来这位台湾女居士,她选择还是算了,今生受了就算了,她就回来了。

所以,没有一个人可以进入到你的内心世界,去改变你的业力,不可能的!他只是作一个调整,他用神通力把你的善业先调动出来而已,不能改变,除非你自己要改变,你从内心改变可以。就像蕅益大师说的,当一个人做梦时,没有人可以进入梦境去改变你的梦境,除非你自己醒过来。就是佛陀只有说法来启发你的觉悟,你自己想要改变,才可能改变。

关于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诸位!你基本的正见,就是说,任何的改变只有源自于你自己的心态,不可能外来,这是基本佛法。佛教的因缘观绝对是不能心外求法,就算外在的因缘让你改变,那也是刚好你有这个业力,你的善根也成熟了,别人只是一个助缘,激发你内在的善根而已,那是凑巧。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弟子想知道,每个人的真如都是一样的吗?真如是只有一个吗?用真如来解释回向,我认识这个人回向给他,就会比较有感应;如果我不认识这个人,回向就不一定感应。

【师父答疑】对!对!对!你跟他因缘深,也有关系。因为它受熏。什么叫受熏呢?真如它不是独立的,真如缘起就是说,真如的体性是平等的,但是它受前六识的熏习,所以一旦讲受熏,就有因缘的浅深差别。你不要说凡夫跟凡夫,你看,你跟佛陀之间也是真如缘起,对不对?但是你想,你对佛陀忆念得深,佛陀对你的加持力也比较深,这是事实,是吧?

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说,“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你跟佛陀没有缘,佛陀没办法救拔你。你为什么要念佛?就创造一种因缘而已。

【学员提问】那弟子的理解就是真如是一个,我们跟佛陀的真如都是一样的。

【师父答疑】它不能说一个,因为它遍满法界,就是除了真如以外都没有东西了,你不能说它一个。你说它一个,好像一个以外,另外还有什么东西一样,它是周遍法界,是一个“如”的境界,它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它是一个“如”的境界。

【学员】那分别就是在这个一念,就是在前六识的分别?

【师父】因为真如它会受前六识的熏习,而不思议熏,不思议变,它会现出作用来。它虽然清净本然,但是你去熏习它时,它会产生差别的因缘果报出来。

请说。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师父,我们在一开始,学习业感缘起的道理时,我们是认为业力跟因果,是把它作很坚固的想法去想……

【师父答疑】是的,刚开始是的。

【学员提问】……很谨慎地看待这个。可是我们在谈到真如缘起时,师父常常提到说,要站在本来没有业力的角度去忏悔业障,这两者思想之间,其实有蛮大的落差。因为我们一开始深信因果,但是现在听到这个真如的教法,却要把它观成是不真实的,这两者之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里面,怎么样从业感缘起,然后慢慢转化到真如缘起,这过程里面,有没有一个次第的学习或观修的方式?另外一个问题是说,业感缘起跟真如缘起这两个思想,怎么样把它融合在日常生活中?用的时候,什么时候我们应该加强业感缘起的思想,什么时候我们应该加强真如缘起的思想?谢谢师父!

【师父答疑】这问题其实问得蛮不错的。就是说业感缘起跟真如缘起,一个是现实化的思考,“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真如缘起它就不讲业力了,讲“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只论觉悟,不论业力。

在操作上,这个就讲到一种圆顿止观跟次第止观之间交互作用。就是站在对治烦恼,从灭恶的角度,你要强调业感缘起。在远离过失这一块,你要用业感缘起的思考。因为,诸位!所有法的施设,就是在对治你的毛病。

我们这样讲好了。当我们因地时叫修法,对不对?但是你成佛时,所有的法会自己消失掉。就是说,当你这个法把毛病治掉以后,佛法会自己消失掉。所以成佛时,是无有少法可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就好像说,你要到彼岸时要坐船,但到彼岸时,你不可能再背着船。

所有的法都是对治毛病。你面对烦恼习气时,要告诉自己,“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造了业很难改变,一定要付出代价。所以当你在面对要造作恶业时,你要用业感缘起来提醒你,这个业造了,它就永远地存在法界,谁也动不了,你就必须要为这个付出代价,以此来警惕自己,减少身、口、意的过失。

但当你要修善,尤其是要改变生命时,你要告诉自己,“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你可以重新塑造,过去不等于未来。过去的你,虽然深受业力的束缚,深受烦恼的障碍,但是从真如的角度,这些都是如梦如幻的。

所以当你要求突破时,要站在真如缘起的角度来看事情,过去不等于未来。昨天的你虽然业障深重,但是明天的你,可能会变成功德庄严;虽然你造了那么多业力,但是你是可以带业往生的。为什么?因为心性里面本来就没有业力这个东西,它是熏习所成的一种幻相而已,它有假名、假相、假用,但是没有实体。

所以这个法门操作得当,这个法门就是甘露;如果相反,你造罪时告诉自己没事,清净本然,那就醍醐变成毒药了。这个就是古人说的,佛陀讲这个话本来对你来说是加持的,结果你弄错了,变成一种放逸的借口,那就惨了!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就是你要用对药。明明你已经是感冒了,已经是寒病了,你又吃冰水,那你就做错了,不能怪药错,是你自己操作错误。

诸位!你要对治烦恼,用越低阶的法就对,越低阶的法它的药越重,治乱世用重典。但是你想突破时,你要找高阶的法,你不能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老是觉得业障深重,最后果然业障深重。所以你不能老是太过强调业力。

什么东西都要取个中道。就是说,业力你说它有,它是如梦如幻,它可以改变,因为它“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顿息”。但是你说它没有,它有它暂时存在的假名、假相、假用,所以结论是非空非有。

所有天台的法门,你要操作得当。当你在远离过失时,你要强调业感缘起这一块,给自己警惕,“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今天图一时之快,一张嘴就骂人,伤害的是你自己。因为你是人家的业力,人家可以不搭理你,但是你因为讲这句话,就是十秒钟的畅快,你知道未来要付出多大的痛苦吗?所以你想一想划不来,是吧?

你要从业感缘起当中警惕自己,不要让自己未来痛苦。你不要因为今生的畅快,去破坏来生的快乐,让你来生痛苦。因为这个业是你要去承受的,不是别人要承受的。所以业感缘起的好处,就是知所警惕。

真如缘起最好用就是在临终时。因为临终时,你过去的业全部现前,你不可能回到过去,告诉自己不要造这个罪,不可能,它已经是事实了。这个时候你可以不迷、不取、不动,不要激发业力,带业往生。

真如缘起,大概是所有净土宗的人必修的。如果不知道业性本空,临终很难过得了生死关的。业力的东西,你一直着有,它就变得真的有了。所以你看,有些人的业障,他忏悔很慢。同样的业障,表现在一个觉悟的人的心中,可能拜个十部八十八佛,他业消了;有些人拜了一百部,他的业还没有消,因为执着它实有,所以对他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