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一天,卓远去雅加达南部的椰林村谈橡胶生意,路过村口时,看到几个村民正把腐烂的椰子往路边扔,脸上满是愁容。他心里纳闷,上前问道:“老乡,这么好的椰子,怎么扔了?”村民叹了口气:“椰子熟得快,卖不完就烂,运到城里成本太高,只能扔了。”
卓远看着满地的椰子,心里突然有了个想法——印尼的椰林遍地都是,椰子产量大却滞销,要是能把椰子加工成椰子糖、椰子油,不仅能解决村民的难题,还能为“黎记”开拓新业务。他立刻找到椰林村的村长,提出要收购村里的椰子,村长又惊又喜:“卓远先生,你真的要收?要是能长期合作,我们全村人都感谢你!”
回到仓库,卓远把想法告诉于素兰,于素兰立刻翻出账本,认真核算起来:“椰子收购价低,加工设备也花不了太多钱,要是能打开销路,确实是个好生意。而且椰子糖、椰子油都是日常用品,华侨和印尼人都喜欢,市场应该不错。”夫妻俩一拍即合,当天就开始筹备椰子加工业务。
卓远先是去雅加达的机械厂,定制了一套小型椰子加工设备:剥壳机、榨汁机、熬糖锅,虽然不算先进,却足够初期生产使用;于素兰则通过华侨商会,联系了唐人街的几家杂货店,约定先送样品试卖,要是销量好再长期合作。设备运到仓库的那天,工人们都好奇地围过来看。
当第一车新鲜椰子从椰林村运到“黎记”新仓库时,整个院子都飘着淡淡的椰香。四十多个饱满的椰子堆在仓库预留的加工区,外壳泛着青褐色的光泽,顶端的芽眼还带着新鲜的水汽。
“先把坏果挑出来,不然会影响后面的品质。”卓远拿起一个椰子,轻轻敲了敲外壳,清脆的“咚咚”声从壳内传来,“声音脆的是好果,要是发闷,里面的椰肉可能已经坏了。”阿明立刻上前,学着卓远的样子,逐个敲击椰子,将声音发闷的椰子挑出来,放在一旁的空筐里。
于素兰则拿出一把小刀,在几个椰子的芽眼处轻轻划开,查看里面的椰汁状态。“椰汁要清澈,没有异味,这样熬出来的糖才香。”她一边说,一边将椰汁倒进透明的碗里,阳光透过碗壁,能清晰看到椰汁里悬浮的细小椰肉颗粒,“你看,这样的椰汁就很好,富含椰肉,熬糖时不用额外加椰浆,口感更纯正。”
李婶也凑过来帮忙,她擅长分辨椰子的成熟度:“外壳越黑,成熟度越高,椰肉越厚,榨出来的椰浆也越浓。青壳的椰子虽然椰汁多,但椰肉薄,更适合直接喝,用来加工就浪费了。”三人分工合作,用了一个上午,终于从四十多个椰子里筛选出三十个优质椰子。
筛选完原料,阿杰推着小推车,将优质椰子送到剥壳区。那里早已摆好了卓远定制的剥壳机——这是一台木质框架的机器,中间装有锋利的圆形刀片,旁边配有手摇把手,只要将椰子固定在卡槽里,转动把手,刀片就能沿着外壳的纹路将其剖开,比人工剥壳效率高了三倍。
“我来试试!”阿杰挽起袖子,将一个椰子放进卡槽,双手握住把手,用力顺时针转动。刀片划过椰壳,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随着把手的转动,椰壳被慢慢剖开,露出里面白色的椰肉和清澈的椰汁。“小心点,别让椰汁洒了!”于素兰递过来一个搪瓷盆,阿杰立刻将剖开的椰子倾斜,让椰汁缓缓流入盆中,椰肉则留在壳内,等待下一步处理。
不到一个小时,三十个椰子就全部剥完壳,椰汁装满了两个搪瓷盆,雪白的椰肉堆在竹篮里,像一堆蓬松的棉花,散发着浓郁的椰香。卓远凑近闻了闻,满意地点点头:“这椰肉新鲜,糖分足,今天肯定能做出好吃的椰子糖。”
椰汁是制作椰子糖的核心原料,必须经过仔细过滤,才能去除杂质,保证糖的口感细腻。于素兰将搪瓷盆里的椰汁倒进铺着细纱布的竹筛里,纱布是她特意从唐人街买来的细棉纱布,密度高,能过滤掉椰汁里的细小椰壳碎屑和椰肉纤维。她双手轻轻按压纱布,让椰汁慢慢渗透,竹筛下方的搪瓷盆里,渐渐积起清澈的椰汁,而纱布上则留下一层细小的杂质。
“要过滤两遍,确保没有杂质。”于素兰将第一次过滤后的椰汁重新倒进新的纱布里,再次过滤,“要是有杂质,熬出来的糖会有颗粒感,影响口感。”卓远站在一旁,帮她扶住竹筛,看着清澈的椰汁缓缓流入盆中,阳光照在椰汁上,泛着淡淡的金黄色,像融化的琥珀。
过滤完椰汁,就到了熬糖环节。李婶早已在加工区支起了一口大铁锅,灶台下的柴火已经点燃,火苗“噼啪”地舔着锅底,铁锅渐渐热了起来。“熬糖的火候最关键,火太小熬不出香味,火太大又容易糊。”李婶一边说,一边将过滤好的椰汁倒进铁锅里,椰汁接触到热锅底,立刻发出“滋滋”的声响,淡淡的椰香瞬间弥漫开来。
李婶手持长柄木勺,沿着锅底缓慢搅拌,确保椰汁受热均匀。刚开始,椰汁是清澈的液体,随着温度升高,渐渐泛起细小的泡沫,颜色也慢慢变深,从淡黄色变成金黄色。“现在要转小火,慢慢熬,让水分蒸发。”李婶调整了灶台下的柴火,火苗变小,铁锅的温度也随之降低,“这个过程要耐心,不能急,不然糖会糊底。”
卓远和于素兰轮流帮李婶搅拌,手臂酸痛了就换班,确保椰汁始终处于均匀受热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椰汁的浓度越来越高,泡沫渐渐消失,变成粘稠的糖浆,用木勺舀起,能拉出细长的糖丝,滴落在冷水中,立刻凝固成固体,咬一口,满嘴都是浓郁的椰香。
“可以加芝麻了!”李婶从口袋里拿出一小袋芝麻,均匀地撒在糖浆里,卓远立刻拿起木勺,快速搅拌,让芝麻与糖浆充分融合。芝麻的香气与椰香交织在一起,整个加工区都飘着诱人的香味,正在整理橡胶的阿明和阿斌忍不住凑过来,眼里满是期待:“李婶,这糖什么时候能好啊?闻着就想吃!”
李婶笑着说:“快了,再熬十分钟,就能倒出来冷却了。”十分钟后,糖浆变得更加粘稠,颜色也变成了深金黄色,李婶关火,将铁锅端起来,小心地将糖浆倒进铺着油纸的木盘里。木盘也是卓远特意定制的长方形木盘,里面铺着一层油纸,能防止糖浆粘在盘上。糖浆倒在油纸上,像一块金黄的琥珀,表面还点缀着芝麻,格外诱人。
在熬制椰子糖的同时,阿明和阿斌开始处理剥下来的椰肉,准备制作椰子油。椰肉要先切成细小的碎块,才能放进榨汁机里压榨。阿明拿起菜刀,将椰肉切成一厘米见方的小块,椰肉雪白细腻,切开后能看到里面的纤维,散发出浓郁的椰香。阿斌则将切好的椰肉块放进榨汁机的进料口——这台榨汁机是铁质的,配有螺旋状的压榨杆,转动把手,就能将椰肉块中的椰浆压榨出来。
“用力转,才能把椰浆榨干净!”阿明握住把手,用力转动,榨汁机发出“嗡嗡”的声响,乳白色的椰浆从出浆口缓缓流出,滴进下方的搪瓷桶里。椰肉残渣则从另一侧的出口排出,阿斌将残渣收集起来,打算晒干后当燃料,一点也不浪费。
榨完椰浆,接下来就是提炼椰子油。椰子油的提炼需要加热椰浆,让其中的油脂与水分分离。卓远将搪瓷桶里的椰浆倒进一口小铁锅里,放在小火上慢慢加热。“温度不能超过八十度,不然油脂会变质。”卓远一边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一边调整火候,“要慢慢加热,让水分蒸发,油脂自然浮到表面。”
随着温度的升高,椰浆渐渐泛起泡沫,表面开始出现一层淡黄色的油脂,像一层薄薄的黄油。卓远用勺子轻轻将表面的油脂舀出来,倒进干净的玻璃瓶里,动作轻柔,生怕将水分混入油脂中。“要分三次舀油,第一次的油最纯,品质最好。”卓远解释道,“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油要重新加热,再次分离水分,才能保证椰子油的纯度。”
于素兰站在一旁,将舀出来的椰子油装进透明的玻璃瓶里,每个瓶子都事先洗干净并晾干,瓶口用软木塞密封,防止油脂氧化。她还在瓶身上贴上标签,上面写着“黎记椰子油?1935年春”,字体娟秀,格外精致。“这样顾客一看就知道是我们的产品,也方便区分品质。”于素兰笑着说。
经过三个小时的忙碌,第一批椰子加工产品终于完成——三十斤金黄的椰子糖整齐地摆放在木盘里,已经冷却凝固,用刀切成小块后,裹上透明的糖纸,像一颗颗精致的糖果;二十斤清澈的椰子油装满了十个玻璃瓶,色泽清亮,用来炒菜、护肤都合适。透过玻璃瓶能看到里面淡黄色的油脂,散发着淡淡的椰香。
卓远拿起一块椰子糖,递给于素兰:“尝尝,看看味道怎么样。”于素兰接过糖,放进嘴里,椰香瞬间在口腔里蔓延开来,甜而不腻,带着芝麻的香脆,口感细腻,比市面上的椰子糖好吃太多。她笑着说:“太好吃了!肯定能卖得好!”
工人们也纷纷围过来,品尝着新鲜出炉的椰子糖和椰子油,脸上满是喜悦。阿明一边吃着糖,一边说:“卓远先生,于小姐,咱们这椰子产品肯定能火!以后咱们‘黎记’不仅橡胶做得好,椰子加工也能成为招牌!”
卓远看着眼前的成果,椰子加工业务的成功,拓展了“黎记”的业务范围,他们还会继续打磨工艺,推出更多优质的椰子产品,让“黎记”的名字,在雅加达的华侨圈和印尼本地市场,越来越响亮。
第二天一早于素兰就带着阿斌去唐人街送货。
第一家杂货店的老板尝了椰子糖,眼睛一亮:“这糖比市面上的好吃,椰香味浓,不粘牙,我先订一百斤,放在店里试试。”其他几家杂货店也纷纷下单,有的还提出要定制印有“黎记”字样的包装,方便顾客识别。
不到一周,试卖的椰子糖就卖断了货,不少顾客还特意来问“黎记”的仓库地址,想直接购买。于素兰把销量数据整理好,拿给卓远看时,眼里满是兴奋:“卓远,你看,椰子糖销量比我们预期的还好!杂货店老板说,下周要再订两百斤,还要增加椰子油的订单。”
卓远看着账本上的数字,心里满是欣慰:“太好了!我们再增加两台熬糖锅,扩大生产。对了,让阿明多去几个椰林村,跟村长谈长期合作,确保椰子供应稳定。”
随着椰子加工业务的开展,“黎记”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卓远和于素兰的配合也愈发默契。每天清晨,卓远会先去橡胶种植园和椰林村,确认当天的货源;于素兰则在办公室整理账目,安排工人的工作,偶尔还会去生产区检查椰子糖的品质。
有一次,唐人街最大的杂货店老板找到卓远,想订购一千斤椰子糖,用于中秋节促销,要求在包装上印上中秋图案。卓远立刻答应下来,回来后就和于素兰商量包装设计。于素兰擅长书法,她亲手在包装纸上画了玉兔、月亮的图案,还写上“中秋团圆”四个字,既喜庆又有特色。
交货那天,杂货店老板看到包装,赞不绝口:“于小姐手真巧,这包装比我想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