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三年倏忽而过。崇德六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格外温暖明媚。
京师的残破早已被新生取代。街道整洁,商铺林立,人流如织。运河上漕船穿梭如织,将江南的米粮、百货源源不断运抵通州。东西华门外的粥棚早已撤去,代之以新设立的官办“济民药局”和“蒙养学堂”。宫墙内,被战火损毁的殿宇大多修复,虽不及往昔极盛时的奢华,却自有一种新朝的庄严肃穆。
坤宁宫的暖阁里,窗棂半开,透进带着花香的暖风。皇太极与玉章并肩坐在临窗的暖炕上,中间的小炕桌上摊开一卷泛黄的《道德经》。玉章的指尖轻轻点着竹简上的字句:“‘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陛下看,老子此言,与您这些年‘轻徭薄赋’、‘不扰民生’的方略何其契合。”
皇太极放下手中批阅奏折的朱笔,侧头看着妻子专注的侧颜,嘴角噙着笑意:“梓潼解得妙。这‘不扰’二字,便是烹小鲜的精髓。火候太过则焦糊,翻动过勤则糜烂。治国亦是如此,法度既立,便需沉心静气,待其自然生发。这些年新政能生根发芽,少不得你这解经之人的时时提点。”他伸手覆上玉章放在书卷上的手,掌心温热。
玉章抬眼,眸光流转,带着几分狡黠:“臣妾不过是拾圣人之牙慧。倒是陛下,将这‘无为’之道,化作了有为的治世之功,才是真正的妙解。”
正说着,四岁的福临被嬷嬷领了进来,小家伙规规矩矩地行礼问安后,便迫不及待地爬上暖炕另一侧的小书案,用稚嫩的小手握着毛笔,在描红本上认真地写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八个大字。另一侧,瑚图礼安静地坐在绣架前,针线翻飞,花样已颇为精致。
皇太极看着儿女,目光柔和,对玉章低语:“瞧福临这字,倒有几分你的端丽飘逸了。”
玉章目光掠过福临稚嫩的笔迹,唇角微扬,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自矜,声音却温婉如常:“陛下过誉了。妾身这点微末笔意,不过是闺中消遣,怎及陛下笔走龙蛇、吞吐山河的帝王气象?前日范先生拜观您临摹的《兰亭序》,可是击节赞叹,直言‘深得魏晋风骨,更有开国雄浑’呢。”
“哦?”皇太极闻言,眼中笑意更深,“梓潼总是这般会说话。不过,论及对《兰亭》神韵的体悟,朕倒觉得你笔下那份清逸灵动,更近王右军三分。今日政务若早毕,朕便再临一幅,梓潼在旁指点一二可好?尤其那‘永和九年’的开篇气象,朕总觉未尽其妙。”
玉章含笑应允:“陛下既有雅兴,妾身自当奉陪。‘永和九年’之妙,在于其笔势如春溪初涨,看似平缓,实则蓄力待发,欲扬先抑。能与陛下共研此道,亦是妾身之幸。”
“额娘!额娘!”洛博会步履轻快地走进来,十六岁的少年身量已显挺拔,眉宇间的青涩褪去大半,代之以储君的沉稳与锐气。他手中拿着一份奏报,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色:“范先生会同工部奏报,山东境内黄河险工加固已毕,今春桃花汛安稳度过!直隶、河南几处主要灌渠疏浚完成,今岁夏粮丰收可期!还有,”他声音带着自豪,“江南各府呈报,去岁科举,取中新科进士一百二十八名,其中过半为寒门及前明归顺士子子弟!阿玛已下旨,择其优者授官,分赴各省!”
玉章接过奏报,细细浏览,眼中满是欣慰。这三年,是呕心沥血的三年。洛博会在皇太极和她的大力支持下,与范文程等能臣宵衣旰食,将“计丁授田”、“以工代赈”、“轻徭薄赋”、“慎选官吏”等新政深深扎入帝国的肌理,不仅安定了流民、修复了漕运水利、减轻了民负,更通过重开科举源源不断地为新朝输送着新鲜血液,有效制衡了勋贵,收服了士林之心。
“好,好!此皆陛下励精图治,太子与诸臣工同心戮力之功!”玉章赞道,抚摸着福临的小脑袋,“福临,要好好向哥哥学。”
福临懵懂地点头,乌溜溜的大眼睛看着哥哥,满是崇拜。
这时,皇太极爽朗的笑声再次响起:“看来今日喜事连连啊!”他大步走入,身后跟着一脸喜色的睿亲王多尔衮。
“皇上!”众人连忙行礼。
皇太极扶起玉章,看向多尔衮:“睿亲王,把你那好消息,也告诉皇后和太子。”
多尔衮躬身,声音洪亮:“启禀皇后娘娘、太子殿下!平西王吴三桂、定西将军李国翰联衔奏捷!我大军分路进击云贵,所向披靡!伪明永历帝朱由榔弃昆明西逃,遁入缅甸!其大将李定国、白文选等或死或降!云南全境光复!贵州土司大部归顺!西南自此平定!”
殿内瞬间一片欢腾!洛博会激动地握紧了拳头,福临也感受到喜悦的气氛,咯咯笑了起来。
“天佑大清!陛下万岁!”众人齐声恭贺。
皇太极龙颜大悦,揽住玉章的肩膀,目光扫过兴奋的孩子们和忠诚的兄弟臣子,声音带着开创盛世的豪迈与感慨:“自盛京龙兴,入主中原,扫平群寇,底定八荒!十载征伐,十载经营,今终见四海升平之基!此非朕一人之功,乃列祖列宗庇佑,将士用命,臣工效死,更有梓潼你,内安宫闱,外抚人心,襄助新政,厥功至伟!”
他看向殿外明媚的春光,朗声道:“传朕旨意:诏告天下,云南平定,四海归一!豁免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积欠钱粮一年!大赦天下(除十恶不赦)!着礼部择吉日,朕将率太子、诸王百官,告祭天地、宗庙!并,”他目光转向玉章,带着深意,“于国子监行释奠大礼,祭祀至圣先师孔子!彰我大清崇文重教,肇启太平盛世之心!”
祭祀孔子!这是新朝彻底转向文治、向天下士人昭示正统与文教兴国决心的标志性事件。玉章眼中泛起感动的泪光,她终于看到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owns.cc